长城,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一张“金名片”,举世闻名,它早已超出了我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和古代建筑遗迹范畴,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而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一直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如何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利用,是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一直面临的重要课题。
“近几年,石峡村村民围绕如何保护长城、传承长城文化、发展长城文化经济,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曾经参与石峡村发展规划的十三届北京市政协常委,民盟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历史文化委员会主任宋慰祖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乡亲们的回信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也为长城沿线省份进一步加强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注入了强大动力。但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目前我国长城文化遗产保护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提升保护传承利用水平,进一步擦亮长城世界文化遗产这张“金名片”。
保护第一,传承优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文物资源和文化遗产蕴含的创新、创造基因被不断激活。
2019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2022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强调,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应提升保护、监测、管理和利用水平。
宋慰祖表示,长城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首先要做好保护工作。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对长城沿线各地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目前已经形成了全线的整体的保护。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连玉明同样表示,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是保护长城文化的重要举措,要把保护好长城历史文化遗产放在首要位置,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
记者了解到,各地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如火如荼,北京成立全国首个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宁夏、河北等省份先后发布实施了长城保护条例;甘肃建立“数字档案”让长城资源永久保存;北京、河北、辽宁、山西等省份都发布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保护”成为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首要任务。
“没有保护,就没有传承和开发利用。”北京市延庆区政协主席张远介绍,近年来,延庆区高度重视长城文化保护利用工作,争做长城文化带建设“领头雁”,截至2023年,延庆先后争取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近3.4亿元,不断加强长城抢险保护,砖石长城抢险修缮率达到88%。
挖掘长城文旅价值,在“活化”传承上做文章
“光保护还不够,还要高度重视长城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这需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并挖掘长城的文化旅游价值。”宋慰祖表示。
在长城文化旅游价值挖掘上,各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山西“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主线贯通;辽宁打造“万里长城东起点”文化IP;内蒙古构建丰富多元的长城文化展示体系;北京延庆八达岭夜长城再度开放,让游客感受沉浸式的游览体验……
文旅资源的开发对于传播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具有重要作用。以延庆为例,长城已经成为全区文旅产业的最大IP,2023年延庆区共接待游客2002.6万人次,其中4个长城景区共接待游客1066.9万人次,占比超过53%,旅游收入占比接近四成。
“长城文旅发展带火了当地的民宿、餐饮和文创产业,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石峡村就是一个典型。反过来,长城文旅产业发展也提高了周边村民参与长城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张远表示。
宋慰祖告诉记者,近年来,各地还搭乘博物馆热,深度挖掘长城历史文化资源,让游客除了赏景、看古迹,还能更多了解长城历史文化知识。比如北京推进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河北秦皇岛建立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等。
记者在延庆八达岭长城脚下看到,作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中的重点项目,中国长城博物馆新馆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
“新的博物馆选址充分考虑与遗产的互视关系,站在长城厅和二层平台,便可以将八达岭长城的雄伟壮阔尽收眼底。这个博物馆建成后,将成为游客热门打卡地。”延庆区政协委员、中国长城博物馆馆长孙建华告诉记者,新的长城博物馆将突出长城精神研究与弘扬,不断丰富中国长城博物馆研究、教育、交流、展示等功能,建好长城遗产监测、长城学术研究、长城文化体验、长城非遗展示、长城文创研发等“五大中心”,带动更多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世世代代传下去。
从体制机制入手强化长城保护传承利用
在岁月的长河中,受自然侵蚀风化、人类生产生活和历史环境变迁等多重因素,长城损毁比较严重。尽管近年来我国长城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旅游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会计师韩谦在调研张家口长城保护情况时发现,目前长城保护存在文保队伍力量薄弱、文物保护和运维经费缺口较大、长城沿线文物展呈方式落后及文旅融合深度和广度不够等难题。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委员鲍菊艳表示,长城大多为夯土结构,受风沙侵蚀、雨水冲刷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保护修复任务艰巨。长城保护点多面广线长,各地经济发展水平、重视程度不同,保护和利用状况存在差异。特别是各地基层文物管理部门人员力量不足,基础保护力度亟待加强。
宋慰祖指出,目前各地对于长城保护修复比较重视,比如对于坍塌的长城,一般是修复后对外展示,继而开发成旅游景点,但在长城文化的挖掘上,做得还不到位。
如何强化长城文化遗产保护,让长城活起来,让长城文化火起来?韩谦建议,一是统筹文物保护利用工作领导机构建设。研究成立“长城文化博物馆协会”,统筹加强文物和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利用工作。二是多渠道筹集文保和运维经费。在中央、省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支持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区和重点文物保护市、县(区)应设立专项财政资金,提高各类文物保护经费保障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三是多形式加强文保队伍建设。根据工作需要,适当增加基层文博单位人员编制,提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依托高校、职业院校资源优势,定向委托培养文保专业人才,等等。
鲍菊艳建议,一是健全长城保护体制机制。建立县乡村文物保护三级联动机制,强化政府文物保护主导作用,落实文物主管部门乡镇、村(社区)属地管理责任。二是强化动态监测。三是加强普法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广大群众文物保护意识,切实筑牢长城保护防线。四是提速重点项目建设。强化对长城重要点段、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长城资源进行考古发掘、保护性修缮及利用项目支撑。五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利用新媒体手段立体化展示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非常重要。”韩谦表示,创新转化传播手段,可通过元宇宙、VR、AR等手段建设智慧博物馆;加大文创产品和研学品牌的开发力度,推出符合当代大众审美的文创产品;形成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
延庆区政协委员、中国长城学会副秘书长袁野建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应深入挖掘并解读长城精神,把长城精神传承好、发扬好,对于凝聚保护和传承长城文化的磅礴力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来源:延庆区文旅局
视觉设计:人民政协网设计部 魏琳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