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发展新质生产力:东北振兴的新突破口

夏德仁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5月16日   第 05 版)

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减少对传统生产力的依赖,激发全社会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视察时首次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摆脱老工业基地发展动能不足问题,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激活经济肌体的创新活力,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当前东北振兴的新起点。

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二十多年来,在体制机制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经济活力和动力仍显不足,究其原因,是由于东北地区当前仍处于产业转型和动能转换过程之中。

新质生产力是在当今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孕育发展的先进生产力形态,也是最具革命性和创新性的生产力形态,它的发展将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和内在逻辑,以超常性、颠覆性和高成长性引领经济向可持续高质量方向发展。对东北振兴来说,新质生产力的孕育和发展是一个重大历史机遇,要充分认识到机遇难得,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紧迫感。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减少对传统生产力的依赖,激发全社会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建设面向未来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东北地区具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新质生产力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建立在现实生产力的基础之上。东北地区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曾为建设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作出重大贡献,其中代表国之重器的装备制造业解决了国外“卡脖子”问题,具有不可替代性,它所聚集的装备、技术、人才本身就是具有竞争力的先进生产力,在新的科技革命面前,只要顺应时代要求,加快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应用,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传统制造业就会孕育出更多新质生产力。

还应看到,东北地区的教育科技较发达,集中了一批国内优秀的大学和科研院所,每年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也涌现出许多自主创新的科研成果。这些教育科技资源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主要源头。但是由于体制机制障碍,东北地区的人才资源和科研成果并未在当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如何将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就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并通过具有竞争力的体制机制吸纳外来的新质生产力要素就成为关键。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实现“赛道转换”。国家要求“十四五”期间东北振兴实现新突破,笔者认为主要应在“赛道转换”上取得突破,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增强“赛道意识”。当今的科技革命已经改变了原有的产业发展逻辑,“换道超车”将变为常态。如果固守在原有的传统赛道上,东北地区产业发展的差距同其他地区会继续拉大,并且在新时代科技发展和产业创新中掉队。一是把“传统制造业改造赛道”转换到“智能制造新赛道”上,对传统制造业进行全产业链全覆盖的数字化赋能改造和人工智能应用,搭上第四次工业革命这趟车。二是将“资源枯竭型地区改造赛道”转换成“新能源、新材料发展赛道”,东北地区在风电、光伏、核电、氢能源、储能产业发展方面潜力巨大。三是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赛道,充分利用东北地区教育科技资源优势,积极鼓励支持自主创新,加强尖端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争取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中后来居上。

要塑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从东北地区来说,就是要塑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新质生产力由于其革命性和创新性,自身的流动性很强,为了寻找更适宜的发展环境,可以随时跨国跨地区转移。近年来,东北地区营商环境建设取得很大进展,当前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更需要通过深化改革,为新质生产力孕育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一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对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具有强烈责任感,熟悉科技和产业发展规律,具有服务意识、高效廉洁的公务员队伍。二是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推动科研与产业深度融合,培养更多高质量创新型人才。三是大力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央企在东北产业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同时积极支持民营科技企业投身于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之中。四是打造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东北地区科技发展和产业创新的投融资体制。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政协原主席)

2024-05-16 夏德仁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1842.html 1 发展新质生产力:东北振兴的新突破口 61,84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