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翻检旧时书稿,一篇已发黄的字迹模糊的短文蹦了出来。细细算来,那是28年前去台湾回来时写的。寻着模糊的字迹,看着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图片,好像又回到当年乘大巴车环游台湾岛的情景。1989年,我出版了国内首部《公路客运服务学》专著,其中有一章是介绍台湾的公路交通的,可我却一直没有机会去台湾实地看看。突然有一个机会让我随大连企业界朋友赴台湾交流,我有幸乘大巴车环台湾岛旅行,总算了却了多年的心愿。
■随处可见的同文同源风俗
30年前,两岸没有旅游协议,大陆赴台都是以经贸考察名义前往的。当时要去台湾得经大陆国台办和台湾陆委会审查,赴台人员须持双方核准的入台证才能成行。两岸当时也没有直航,去台湾得经香港中转。加之长期的隔绝,两岸间互相有一种说不出的神秘感。可当我们走下飞机,一切好像都恢复了真实。在去宾馆的路上,满眼都是一个很旧的城市。楼房是旧的,城市道路也是旧的,但整个城市却很干净。不经意去看,街头巷尾,全被摩托车充溢着。路的两旁是鳞次栉比的店铺,满街是五颜六色的招牌幌子,让人感到格外亲切,有如进入大陆古色古香的街区。
因为是初次来台湾,心里多少有些兴奋,顾不得吃饭,便急着去逛台北市的街市。看着到处的小吃店和超市,其亮色入目,百食诱人,有一种抵挡不住的新鲜感。无意间,我偶然在台北路阶上看到了一个老人和狗。还没来得及靠上去,我就急速地按下了快门。一种莫名的情感顿时涌了出来。画面太温暖亲切了。台湾人大多是从大陆迁移过去的,有70%的人来自福建。两岸同根同源,一样的语言,同样的文化,传承的都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人到老的时候,思乡、落叶归根是很自然的事。我想,两岸同胞也是特别希望能自由往来、祖国统一。台北市中心有一条几里长的“灯光隧道”,也就是用彩灯装饰的道路灯廊。当夜色降临时,光亮如注。对于还没有见识过这种场景的我来说,真还有点让人迷幻的感觉,时至今日,印象依然深刻。但用现在的技术来说,那些自然都是一些“小把戏”,现如今,大陆科技的发展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台湾民俗和大陆一样。我到台北的第二天,恰逢一位台湾朋友的家人结婚,他三番五次地邀我去添喜,也就是吃喜宴。朋友和他的家人都很热情,一早就远远地在街口迎着我们。望着满街满巷摆放着的桌椅和美食,伴随着涌动的人潮与欢声笑语,一时间,整条街巷都被甜甜蜜蜜的空气弥漫着。但是当你静下心来慢慢穿过熙攘的夜市和喧嚣的大街小巷,你会发现台北如此现代的外衣下,孕育着一颗中华文化与历史交织融合的古老记忆。
后来,我们又前往台北县,参观一处高档的住宅小区。没想到开发商和业主们都聚在门口迎接我们,其热情和悠然自得的样子至今仍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里。台北县后来改市了,但那是15年以后的事。从台湾回来,我曾写了一篇《大陆和台湾房地产展望》的文章,可不知为什么还没来得及在台湾发表就遗失了。《史记·魏豹传》说:“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说人生一世,有如一瞬。30年更是弹指一挥。无论是叹息,还是感慨,都只能留给记忆了。
■历史沧桑的风物名胜
从地理位置上看,台湾四面环海。优美的海岸景观随着地理位置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景色。台湾岛的西边面对的是大陆,东边海岸濒临浩瀚无垠的太平洋,中间是台湾山脉。与大陆相比台湾是个小地方,但台湾的海岸景色很美。我们沿环岛公路游走,不时停车伫立静观。
台湾岛像是一块镶嵌在祖国大陆身边的宝石。太平洋一望无际的景色,海浪起伏拍岸的奇丽,让人震撼。这种唯美空灵的景色,水中凌波碎浪的神奇,让人顿觉浪漫丛生,天下还有这么神奇的地方。虽然我们第一次匆匆忙忙,但发现了不少并不知名的浪漫美景,让你深深沉浸梦幻的神奇环境。在回台北的路上,我们站在山上的高速边上,望着太平洋,山坳里的苏澳港是那么耀眼,又那么恬静。在太平洋的轻缓的波涛中,宛如一位婀娜多姿的舞女,温柔地招呼着从祖国大陆来的亲人朋友。一时间,让人思绪万千。
游阿里山和日月潭,是到台湾旅游必去的打卡地。但我有一些与众不同的感觉:台湾是个海岛,植被和地貌单一,很难与大陆景观相比。台湾的高山不但没有大陆山水的气势,也没有大陆景观的壮美。去过大陆的台湾人,也都觉得台湾景色没有大陆那么好玩好看。观景讲的是心境,在阿里山我乘坐小火车游山,可怎么也提不起赏景的那份热情。阿里山上的参天古树早都被日本人掠夺走了,留下的只有悲哀和愤恨。日月潭四周青山环抱,山峦叠嶂,林木繁多,山水一色,环境幽雅,风光绮丽。四季晨昏晴雨,景色变幻无穷。日月潭远看不是很大,但当地人却能讲出许多故事来。潭边有个寺庙,外墙用五颜六色的瓷砖镶嵌着,人还没进去,阳光折射出的刺眼的光线让人目不暇接。台湾曾被荷兰侵占了38年;而后日本也殖民了50年;1945年台湾光复后,国民党占据台湾近50年。这段特殊的历史经历,给台湾社会留下了一些不一样的感觉。和台湾社会一样,台湾民众的宗教信仰也多元化,西化的程度也很深。
我们还专门去台南旅游。台南有座赤崁楼,原为荷兰人侵台时筑的内城,名普罗民遮城,又名红毛楼。1862年被地震所毁,1879年重建。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后曾以此为承天府。如今的赤崁楼已完全看不出当年荷兰人所建的普罗民遮城的模样,文昌阁与海神庙两座红瓦飞檐的中国传统建筑是赤崁楼的标记,海神庙位于南面,文昌阁位于北面,二者屋顶均是重檐歇山的表现,重檐之间实即为二楼部分,绕以绿釉花瓶栏杆;文昌阁前的石马后方有一个门洞,就是当年普罗民遮城的大门;目前赤崁楼分三层,楼上以砖石砌成,有曲折的通道;楼上飞檐雕栏,赤崁城楼下有九只大石龟各负丈余的石碑。这些建筑物,巍峨高耸,为破落的赤崁城址平添了壮伟气派。
赤崁楼在台湾开拓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它曾经是全台湾的号令中心,见证过台湾政权的更迭和历史沧桑,感受过东方与西方文明的碰撞,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有说不完的故事,都凝聚着民族的兴衰荣辱。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台湾人民没有忘记他。这应是台湾社会的主流意识,也是岛内那些别有用心的“台独”势力无法掩盖的。
1994年至1996年,我在台湾《中时周刊》等媒体连续发文10余篇,介绍大陆企业家和艺术家,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流和交往。两岸统一,这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心声,也是历史的必然。30年后,当年走过这段历史的见证人,有的已经不在了。但历史还在。人们翻读历史想必还会想起他们。时世沧桑,历史永存,人生永续,前赴后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潮不可阻挡,一定会实现。
(作者为两岸婚姻家庭台属,大连市长途司机学校原校长,两岸文史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