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休闲周刊

让非遗在课堂上“活”起来

本报实习记者 李梓源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4月12日   第 10 版)

翻身摇袖,似醉人惊梦,花枪一扬,如春林纷纷,一颦一笑之间,尽显优雅……近日,南昌大学的一间阶梯教室里,时而曲调悠扬,时而戏声绕梁,老师和学生们同台演绎,欢笑声此起彼伏。不仅教室内座无虚席,过道、门口、走廊也都挤满了人,同学们纷纷举起相机、手机,将镜头对准讲台正中央。

“欢迎同学们来到《赣剧艺术鉴赏》的课堂!”南昌大学教授、赣剧文化艺术中心主任陈俐话音刚落,台下便是掌声雷动。这样的场景,在这间教室里已不知上演了多少次。

讲台化身舞台

“同学们对赣剧展现出了浓厚兴趣,前来交流的同学不计其数,我晚上8点半下课,9点半才能离开教室。”陈俐欣慰地说,“这让我明白,现在的年轻人不是不喜欢赣剧,而是由于日常生活中难以接触,对赣剧这样的传统艺术产生了距离感。”

正是因为这样的思考,陈俐一直致力于调整授课形式,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赣剧。

“这是我第一次调整授课形式,边讲解边表演展示,没想到效果这么好。”陈俐表示,在以前的授课过程中她更加侧重讲解书本知识,效果并不理想。

果不其然,本学期改为“线上网课+线下鉴赏”的授课形式后,配备350个座位的教室立即座无虚席,学生最多的时候有近500人。

“主角”不只有陈俐老师,还有穿上戏服、画上油彩、踊跃上台的同学们。“转……”“走……”“转回来……”在陈俐的带领下,大家舞起了折扇,近距离感受赣剧艺术的魅力。“欢迎所有对赣剧感兴趣的同学来听课。”

“大学课堂是拉近年轻人同传统戏曲之间距离的天然平台。”陈俐介绍,《赣剧艺术鉴赏课》主要以让同学们了解传统文化,了解江西代表剧种赣剧的历史、声腔和表演特色为目的。

“这学期我们一共开设了5次线下课,会结合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从故事、行当、穿戴、道具等方面进行授课。线上网课还邀请了央视的专业视频团队拍摄,搭配外景、戏曲剧目等讲解赏析,希望通过镜头带领同学们走进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戏曲世界。”陈俐笑着说。

赣剧注入活力

自幼在少年宫学习芭蕾舞蹈的陈俐坦言,自己当初学习赣剧,是艺校招生时随意填报的专业,只为将来能找到一份工作。

“没想到,我在青年时期一接触赣剧,这一辈子就丢不下了。”在学生时代,了解着动人的戏剧故事,学唱着悠扬的戏曲唱腔,陈俐逐渐在赣剧的世界里着了迷,无论是上学期间还是日后工作,她只要有时间,都投入到研究剧目、身段中,除了赣剧,很少有其他活动能再打动她的内心。

“学习赣剧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其声腔基础为明代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表演风格古朴厚实,亲切逼真。”在陈俐看来,赣剧吸收和保留了其他声腔的特色,旋律高亢激越,作为地方戏剧,其发展扎根民间,反映了江西的政治经济和民俗风情,在国家戏剧舞台中独树一帜。

如今,望着越来越多的同学穿好行头,包头吊眉,登上讲台,踊跃尝试,再结合自己青年时期的学习经历,陈俐感慨地表示,“戏曲要想与年轻人接触,就必须与时代接轨。”

而这也是她一直在研究和努力的方向:在传承赣剧的过程中,吸收话剧的表演方式,借鉴舞蹈的身段以及交响乐的伴奏,吸引年轻人的喜爱,为赣剧这门古老戏曲注入新的活力。

“年轻一代要有文化自信,要为这样的文化积淀感到骄傲、自豪。”陈俐说,国内外有部分人将汤显祖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实际上,莎士比亚笔下罗密欧与朱丽叶可以为爱而死,但在汤显祖笔下,杜丽娘不单是简单地为爱而死,更为爱而生。“通过这种交融对比,我们也更能感知到赣剧文化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课堂“火”出校园

日前,陈俐的授课视频火爆“出圈”,根据学校有关部门统计,在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上,与“赣剧陈俐”相关的话题达到了2亿人次的浏览量。

“我第一次感受到网络自媒体力量的强大。”陈俐激动地说,“从业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受到过如此多的关注。”

在互联网的传播下,不仅有本校学生,还有不少外校学生慕名前来“蹭课”,不少网友纷纷表示,“这才是大学应该有的样子!”“被陈老师美哭了。”“感觉我也要到了喜欢听戏的年纪了。”

面对网友的留言,陈俐在欣慰的同时,又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我并不想成为网红,年轻人参与赣剧、爱上赣剧,才是我这堂课最大的成就,也是激励我不断创新,改进课程体验的动力。”陈俐说,每堂课结束后,她都会收到许多反馈,并根据学生提出的建议和希望改进自己的课堂。“有同学喜欢戏曲里的双剑,下一节课我就邀请同学们上台学习,希望大家通过这门课,更近距离地了解赣剧的魅力。”

多年来,陈俐一直将传承赣剧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如今通过网络,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愿意关注、了解和学习赣剧。“这让我看到,网络和新媒体这条路是对的,接下来我会一直走下去,不断弘扬赣剧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课堂融为一体,让大学课堂更有深度和温度。”

2024-04-12 本报实习记者 李梓源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0392.html 1 让非遗在课堂上“活”起来 60,39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