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宝藏

卢经:浩然正气留人间

本报记者 照宁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4月04日   第 12 版)

在厦门市集美区侨英街道东安社区,有一座历经300多年风雨的明朝古墓,这是厦门市涉台文物古迹,墓主卢经曾是明朝末年河南道钦差大臣、十三省巡按,因其“不畏强权、刚正不阿、秉公执法,忧国忧民”被后世称颂。

卢经(1571-1649年),字乔权,号得一,福建省长泰县青阳村人。因家境贫寒,13岁时卢经才在外祖父的资助下得以在厦门同安的杜桥村私塾读书。他一边刻苦学习,一边利用课余时间捡牛粪卖钱补贴家用。经过5年努力,18岁的卢经考进县学成为禀生,但在之后的20多年里,卢经屡试不中,始终没有考取功名,因此常常受人嘲笑讥讽为“桃娘山出不了九丈椽”,意为长灌木的小山包怎么能长出像乔木的栋梁之才。每每遭受冷眼、心灰意冷之时,卢经的母亲总是宽慰他读书并非只是为了考取功名,还在于修身养性。在父母的支持下,卢经坚持边耕边读,终于在55岁时考中二甲进士。“修德”“苦读”“若日后从政为官,要以先人为官之道为榜样,重在忠诚,懂得体恤民众之苦”“若选择读书做学问,就要凝神聚气,执着有恒心有毅力,孜孜不倦方能有所成”等流传至今的卢氏家训,是卢经对自己生活经历的真实总结。

走上仕途之后,卢经曾两次奉命封藩,后被提为四川道监察御史,任职都察院。崇祯七年(1634年),卢经为河南道钦差大臣,代天巡狩、受赐尚方宝剑,便宜行事。此前,皇亲莱阳郡王朱肃顸依仗特权,多次夺田争地,欺压百姓,历任巡按迫于其皇亲贵戚身份,皆不敢受理百姓控诉,百姓求助无门。卢经不畏强权,秉公执法,立即起草奏章上报朝廷。莱阳郡王上书为自己辩解,因此卢经蒙冤入狱2年多,期间朝中有正义感的大臣们接连多次上奏疏申救,卢经才被释放。

崇祯十年(1637年),崇祯皇帝打算挽留卢经继续为朝廷效力,但卢经以年事已高耳聋为由拒绝了。崇祯皇帝特准驾前御卫七十二队仪仗护送其还乡。衣锦还乡是不少为官者的夙愿,但卢经却低调行事,一路坚决不坐八抬大轿,并严令亲兵不鸣锣开道,不让沿途官员百姓接送。

卢经归乡后不久,明朝灭亡。卢经坚决不受清朝的引诱,愤慨曰“宁当明朝的狗,也不当清朝的官”“脚不踩清朝的地,头不见清朝的天”,从此终日坐于同安杜桥的家中,不出房门一步,以表忠心。其嫉恶如仇、爱国忧民的浩然正气深受朝廷上下忠良的钦佩及后人的敬仰。

2024-04-04 本报记者 照宁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0087.html 1 卢经:浩然正气留人间 60,08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