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科技时代

李景虹:推动企业真正成为“链主”

本报记者 高志民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4月04日   第 07 版)

如何“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集中优势资源开展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协同创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李景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尊重市场规律,发挥链主对行业的引领作用,推动其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重要主体。通过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链主企业,推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链主”企业指的是在整个产业链中占据优势地位,对产业链大部分企业的资源配置和应用具有较强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力,并且对产业链的价值实现予以强烈关注,肩负着提升产业链绩效重任的核心企业。

李景虹说,抓住“链主”企业就抓住了产业链、供应链的“牛鼻子”,在如今全球迎来“双链”调整战略机遇、企业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为“链主”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各地在提升产业竞争力时的必答题。“链主”企业如同产业链的“扩音器”,它在市场上取得成功也就意味着全产业链收获“好声音”。只有进一步提升“链主”企业的产业竞争力,形成更多比较优势,才能确保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把控力。

“国内制造业大部分仍处于产业链中下游,亟须向上游乃至更加高端的领域迈进;企业之间趋向于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在缺乏行业规范管理和大量社会资本逐利驱使下,全行业陷入价格战、资本战,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资源利用率和配置效率,扰乱市场秩序,整个产业面临难以实现良性发展的困境;核心人才的同行挖角现象严重,人才自身缺乏成长空间的同时给企业带来的人才流失危机导致企业创新研发投入驱动力不足,行业创新发展受阻。”

“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间成果转化的权责界限不清晰、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导致技术成果转化责任主体不明确;企业和高校院所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制度,在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存在较大差异,企业的职务晋升往往对科研成果转化有较高的硬性要求,造成产学研用合作不畅。”

“企业的创新投入与经营考核难以实现平衡。坚持高强度的技术创新投入给企业带来不小的运营压力,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前期投入较大、投资回报周期较长,企业在长期的创新投入与短期的营收生存之间难以取舍。”

“现行对于国有企业的考核更多聚焦在营收和利润方面,对于企业的创新投入往往倾向于要求其在较短时间内快速产出成果且产生经济效益,这造成企业的创新探索面临束缚,缺乏试错勇气。”

根据调研,李景虹建议,“明确链主企业的主体地位,要通过遴选具备一定话语权和资源优势的企业,链主企业不仅要具备资金实力,实现高强度的创新投入,也同时要具备对风险的承担和兜底能力;通过赋予链主充分的自主权并适当引导金融资源杠杆倾斜,进一步推动链主企业对产业链的带动和支撑。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以市场和客户的选择为导向进行公平竞争,鼓励以正当的手段维护知识产权,抵制部分投机型NPE公司以谋取利益为目的进行非法诉讼,进一步强化原创技术专利布局,降低交易壁垒,促进原创性创新技术成果转化。”

“明确链主企业的主体地位,要通过遴选具备一定话语权和资源优势的企业,链主企业不仅要具备资金实力,实现高强度的创新投入,也同时要具备对风险的承担和兜底能力;通过赋予链主充分的自主权并适当引导金融资源杠杆倾斜,进一步推动链主企业对产业链的带动和支撑。”李景虹认为,“链主企业要与产业链成员形成深度耦合,进一步推动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科研合作,带动产业链大中小企业的融通发展,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共同促进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助推我国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李景虹认为,要通过明确各自合理的定位和分工,“从0-1”的前瞻基础研究不仅局限于高校,同时向院所、科研平台等技术高地延伸;企业着眼于市场化应用,侧重“10-100”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化;鼓励初创研发平台从事技术验证和创新探索,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科研成果中试基地、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实现产业链横向拉通。

2024-04-04 本报记者 高志民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0061.html 1 李景虹:推动企业真正成为“链主” 60,06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