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关注

委员观点集纳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3月22日   第 08 版)

全国政协委员、湘潭大学校长潘碧灵:

目前,我国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已超过1.18万个,存在空间范围重叠交叉、管理机构职权不清晰、“一套人马几块牌子”等较多问题。国家层面尚未形成全面完整的针对保护地的法律体系,地方立法和政策配套不足,各类自然保护地的立法进展参差不齐、部分管理办法及政策要求已不符合新时代发展现状。

建议进一步加快优化整合,理顺管理体制,健全自然保护地省、市、县三级管理体系,分级明确管理权限和责任。加强自然保护的监督环节,健全监管制度,为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开展保驾护航。完善法律体系,尽快出台自然保护地法,形成协调一致的保护地管理法规体系,及时修订并完善自然保护地相关条例,同步出台配套政策和执行细则。强化保护地规划成果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统筹布局,同时明确优化整合期间过渡政策,防止保护地新规出台前出现管理真空期。

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三环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赵坤宇:

目前,我国在发展林业碳汇方面虽然取得一些成果,但林区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生态建设资金有限、生态公共服务支撑保障不足等问题还未有效解决。与丰富的资源优势相比,森林生态效益还没有实现货币化,林业碳汇发展潜力有待释放。

建议完善林业碳汇法律制度体系,加快林权制度改革,对林业碳汇交易市场形成统一的规范和要求,以确保林业碳汇交易市场有序发展;尽快建立碳减排的政策激励机制,积极推进实施碳汇补偿机制,增加碳服务供给能力;提高林业碳汇测算技术水平,制定统一、规范的林业碳汇计量标准、监测体系和交易体系;构建林业碳汇区域交易平台,将潜在的林业碳汇交易供需双方转为实际的林业碳汇项目交易者,促进林业碳汇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所长陈槐:

非法侵占生物资源事件逐年上升,商业竞争加剧和知识产权争议频发,给生物资源的公平分享带来了挑战。同时,新兴技术如基因编辑、合成生物体等的迅速发展,对监管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

建议加强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更新制度框架和法律法规体系。同时,加强生物资源相关学科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拓展极端环境和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此外,应发展基于可再生生物资源的生物经济新模式,提升我国生物产业的核心知识产权有效供给。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学术副校长傅声雷:

黄河上游特别是河西走廊的主要问题是自然条件差、生态退化严重,生态恢复过分强调植被重建。虽然上游的融雪不断补充水源,但因为蒸发量太大,所以进行生态恢复一定要讲究科学。

建议生态恢复不要单纯追求植被覆盖率,应更加注重植物群落配置。要适地适树,少种植耗水量较大的白杨,多用灌木或草本来进行荒漠地带的植被恢复。选择一些当地的水果或者是特色经济作物物种,尽量缩小景观公园中水体或湿地的面积。生态补偿政策在个别省份或某个行政区域内已经做得很好,但跨省区的生态补偿还没有很好地落实,亟须在国家层面制定相关规定和标准来统筹指导。

2024-03-22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9389.html 1 委员观点集纳 59,38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