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就是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目标,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就是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目标,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点在“生产力”,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物质技术基础的重要举措。
传统产业向高端进阶,用数字赋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是我国制造业的主体,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在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就是加快数字化转型,以绿色为底座,向价值链高端进阶,实现高质量发展。着力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加快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坚持把创新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大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统筹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一业一策”推动重点行业绿色改造,打造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积极发展新能源、氢能、新型储能等产业,打造高效生态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向价值链高端跃升。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新质生产力是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动力来源。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约13%,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的增长点。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培育产业生态,抢占竞争制高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推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元宇宙、下一代互联网、6G、量子信息、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加快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的未来产业发展模式,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沿海地区重点布局现代海洋、新材料等产业,中西部地区借助区域航空航天产业基础优势培育航空航天等相关产业。
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切实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建设完善需求导向、应用牵引、企业主体、政产学研金有机结合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新型工业化的“最大增量”。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产业创新,持续优化创新平台网络,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带动技术和产品迭代升级。深入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全面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统筹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
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数实融合。当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5G网络,数实融合已步入深化应用、变革创新、引领转型的新阶段,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模式新业态、增强企业创新活力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要进一步聚焦底层基础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构建数字经济研发新生态,在高端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工业软件等“卡脖子”等领域实现突破,有序推进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通信设备、锂离子电池等领域上新台阶。推进“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加快智能工厂、智慧供应链建设,以智能化重塑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构建云计算、数据服务、应用技术、容灾备份等数字产业体系,加快实施智改数转网联,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