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广告

四川绵阳:坚持创新引领 擦亮科技底色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3月07日   第 07 版)

绵阳三江半岛

深入实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培育壮大核技术应用、机器人、无人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图为:科技城新区机器人产业园。

畅通科技创新供给端和需求端,推动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图为:长虹高能X射线FLASH放疗仪。

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创新开展城市形象推广、产业项目推介、特色产品推销的“三推”活动,先后走进厦门、东莞、苏州、佛山、无锡、宁波等地。图为:“绵品出川”厦门行活动现场。

大力实施“产业强链补链延链”行动,埃克森新能源(绵阳)电池产业园从开工到投产仅用了10个月,刷新行业纪录。图为:埃克森新能源(绵阳)电池产业园一期项目。

绵阳作为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科技城,是四川省第二大经济体,自觉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持创新引领,实施科技立市、产业强市、开放活市、人才兴市、生态美市“五市战略”,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

科创实力,是绵阳摸高起跳的底气——《2023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研究》显示,绵阳居“2023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50强”中第17位;在“2023城市科技创新投入竞争力30强”排名中,绵阳居第15位,跻身中国十大最具科技创新潜力城市。

产业活力,是绵阳蓬勃发展的生机——成立现代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实施“产业强链补链延链”行动,实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建一条产业链、一家链主企业、一名首席科学家、一个工作专班、一套扶持政策”的“五个一”模式,核医疗健康、激光技术应用、机器人、无人机、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敢闯敢干,是绵阳追求卓越的行动——观念一变天地宽,广大干部都瞄准本系统、本行业的最高水平,主动学习借鉴、对标对表,干事创业热情高涨。

过去一年,绵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理念创新转变干部作风、以科技创新勇担国家使命、以举措创新提升发展能级、以机制创新激发改革活力,真抓实干、担当奋进,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坚定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奋勇前进。

抓科技创新 创新成果涌现,开拓发展“新空间”

随着一声声清脆嘹亮的鸣笛声,搭载着“绵阳造”国产医用回旋加速器的货车从绵阳经开区缓缓驶出,发运至非洲肯尼亚的内罗毕西部医院。这也是“绵阳造”国产医用回旋加速器首次走向海外市场。

这更是一次非同寻常的出发,意味着在技术追赶中,中国企业能研发出弯道超车的优势产品。

四川玖谊源粒子科技有限公司经过多年攻关,实现了医用回旋加速器技术的自主可控,让成果惠及更多的患者,大大降低癌症患者的诊断费用。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中国科技城的绵阳,驱动创新“强大引擎”,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能。

让更多“养在深闺”的科技创新成果一飞冲天。绵阳拥有一批国防科研院所,科技底蕴深厚。探索打破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壁垒,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这是绵阳践行国家使命的重要途径。为此,绵阳开展“招院引企”,创新实施“科技顾问”“科技助理”,聚力攻克“卡脖子”领域,全面链接科技资源,促进科技成果就近转移转化,相继建成运营航空动力科技创新中心、光子技术研究院、涪江实验室等平台,加快组建天府产业技术研究院,2023年促进150余项科技成果转化。

打通双方的信息“壁垒”,绵阳以实施科技助理制度“破冰”,让“相见”不再“恨晚”。一年多来,累计遴选三批69名科技助理,在科技创新供需两端“牵线搭桥”,一头连接院所、高校等技术供给方,一头对接企业、医院等技术需求方,推动地方、企业与院所、高校的紧密互动,促成400项技术成功对接、31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汇聚创新资源,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绵阳将眼光锁定在全球范围,跳出闭门转化的“思维圈”,启动“云上大学城”“云上科技城”建设,链接知名高校、创新平台的技术、人才、设备等资源,推动高校与各类创新主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让科技成果、企业需求能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同频共振”。目前,一张创新网已在全国铺开,“云上两城”已入驻上海交大、中科大等26所知名高校和29个顶尖团队。

随着自主性、原创性改革的破题,绵阳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相向而行。科技与经济结合,加速带动高新技术企业量质齐升,2023年全市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00家、总数超810家,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900余家,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700亿元。

强产业创新 竞逐“新赛道”,点燃发展“新引擎”

清洗、分拣、切制……在绵阳安州工业园内的四川天雄药业有限公司,毒性中药饮片生产线正在高速运转。

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产业作为绵阳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绵阳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抓好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

竞逐“新赛道”,绵阳向新而行。绵阳大力发展核技术应用、激光技术应用、光伏储能及无人机等领域“新赛道”。富临精工等6户企业入选四川省首批新赛道领先型“赛手企业”,新型显示、核技术应用、无人机3个产业入围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连接器产业、特冶新材料产业获工信部认定为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求新、求变,绵阳努力追赶超越,推动经济“质”“量”双升。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让“老树”发“新芽”、结“新果”。绵阳正全面对接国家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深入实施“产业强链补链延链”行动,提升绵阳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

推动新领域产业集群成链,不断塑造新竞争优势。2023年9月,绵阳市现代产业发展促进中心运行以来,围绕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大未来产业建立了产业链链长制,按照“五个一”模式,推动产业培育发展。

谋划新产业新赛道,推动园区提档进位。绵阳创新实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持续优化园区主特产业布局,推动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向园区集聚。2023年,绵阳出台了《绵阳市支持园区高质量发展十条政策措施》,推动园区走特色化、集约化发展路子,以园区高质量发展引领带动全市高质量发展。

一年奋斗,态势显现。目前,绵阳已建成特色(专业)产业园10个,拥有长虹1家千亿级企业,九洲、京东方、惠科3家百亿级企业,国家专精特新企业35个、单项冠军5个。拥有3个国家产业集群、6个省产业集群,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基地。

优服务创新 下好理念创新“先手棋”,拼出发展“新天地”

城,以人为本;人,以城为家。绵阳,需要更多坚守者、奋进者、搏击者,这就需要更多吸引人、爱护人、留住人、激发人、成就人的绵阳特色、绵阳行动、绵阳温度,努力把每个人的幸福都融入绵阳经济社会发展图景中。

为此,出台“人才十条”新政,设立总规模3亿元的人才股权投资基金,组建四川省首家国有人才集团——绵阳科技城人才发展集团。

更多实实在在的举措,开启人与城“双向奔赴”。改善人才居住环境,涪城区打造高品质人才公寓“九华府”,吸引汇聚了一大批科研人才在此安居;聚焦青年人才的个性化需求,绵阳科技城新区从布局咖啡店、运动场入手,打造“青年友好园区”,让城市充满乐趣。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绵阳的新征程上很多探索,没有先例可循。唯有开拓创新,大胆试、大胆闯,才能走出前人没有走出的路,才能塑造更多发展新优势。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为引导干部解放思想,绵阳市委提出践行“一线工作法”,坚持问题导向,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本地区、本行业及重点领域制约绵阳发展的瓶颈问题找出、找准,为对症下药、因病施治打好基础。

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破题”。绵阳广大干部把办公室“搬出”机关、“搬向”基层、“搬到”一线,让创新实践在“一线”落地。

位于绵阳高新区(科技城直管区)的埃克森新能源项目,从开工到投产仅用了10个月,刷新了行业“三个记录”:建设周期纪录、量产线良品率纪录和绿色智能水平纪录。

速度的背后,是绵阳打响“有需必应、无事不扰”的营商环境品牌,在兑现政策上“快”,在解决问题上“准”,在政务服务上“优”,在尊企护企上“真”,为项目建设、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创造便利条件。

好的营商环境就得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2023年以来,绵阳常态化开展“面对面听取意见、实打实解决问题”活动,合计召开座谈会192场,参会企业3361家,收集问题2090个,已解决1885个。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一路走来,绵阳向内探索服务创新新路径,向外拼出发展“新天地”。

开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跳出绵阳看绵阳、跳出四川看绵阳。”近年来,绵阳选择产业关联度高、互补性强、经济活跃的经济发达城市,开展城市形象推广、产业项目推介、特色产品推销“三推”活动。

厦门、东莞、苏州、佛山、无锡、宁波……一场接着一场的“三推”活动,累计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68个,签约金额达2024.55亿元;与此同时,“绵阳造”频频“出圈”,成功走向全国,拥抱世界。

创新创造一切,一切皆可创新。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绵阳最鲜明的主题、最激扬的旋律。奋进绵阳,步履铿锵;创新绵阳,前景可期。

2024-03-07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8311.html 1 四川绵阳:坚持创新引领 擦亮科技底色 58,31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