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特别报道

行走乡野间 心系稻花香

——访2023年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获得者刘木华

本报记者 司晋丽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3月03日   第 08 版)

获奖感言

■ 刘木华委员:

加入全国政协“大家庭”已过六年,回首往昔,深感全国政协、中国民主建国会各级领导、组织的关怀厚爱,能被授予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甚为荣幸、倍感幸福。

作为长期从事农业科技、服务企业一线的工作者和政协委员,我始终紧紧围绕“三农”要事、民营企业难事开展履职,深入调查实际、收集社情民意、反映基层声音,从中深刻体会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全国政协委员肩负的职责。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我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行走于田间地头,我既用技术服务粮食生产,又用社情民意、政协提案、调查发言助力保障粮食安全。2023年参加了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民建中央联合组织的“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相关调研和双周协商座谈会,经过深入调查和思考研究撰写了“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护”发言稿并在双周协商座谈会上作了发言。其中,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提高中央投资补助水平、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等建议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有所体现,令我深深感觉到了政协委员的光荣。

“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重要论述。经常到民营企业听民声、访民意、察民情,通过政协提案、社情民意、调研报告等方式反映情况,切实为民营中小企业鼓与呼。近3年,持续围绕“民营企业‘回款难’问题”,撰写的多份调研报告、社情民意被全国政协、民建中央采纳。同时,还针对油茶生产与加工企业、预制菜企业的发展提交了多件提案。在调研和民营企业家们的交流和讨论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政协委员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新的一年履职已经开启,我将继续“坚持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情怀,把事业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认真履行委员职责”,着眼乡村振兴、民营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6年前初识刘木华委员时,他已经是江西农业大学教授、副校长,但与大多数学者给人的印象有所不同,他在儒雅之外,还多了一份质朴。大约是长期与紫外线接触的缘故,他的皮肤被镀上一层不均匀的古铜色。

头戴斗笠、脚踩运动鞋在田间地头穿梭,身后跟着一队学生……一年中,刘木华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下乡中度过的。

这样的一个人,置身人群中极为寻常,但只要一聊起农业问题,他总是反应敏捷、分析精要,眼睛里闪烁着睿智的光芒。

“我尝过吃不饱饭的滋味。”出身赣南农家的刘木华,很早就确定了从事农业技术研究的志向。工作后他又常与农民、种粮大户面对面,深入田间地头调研,抱回大量第一手资料刻苦钻研,这不仅为他的研究工作添翼,也为政协委员履职打下扎实根基。

只有了解一线的真实情况,才能提出真问题、做出真探索。6年来,刘木华提交的《耕地保护要“长”智慧监管“牙齿”》《关于建立农村扶贫长效机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提案》《让告老返乡的文化传统在乡村振兴中焕发生机》等近30件提案,无一不是在山野村庄里酝酿的,反映着来自最基层农民的心声,也凝聚着这位爱农人的心血。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2023年春天,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与民建中央“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联合调研组赴多地实地调研。一路上,关于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质量、防灾减灾能力、保障种粮人收益等问题,一直在刘木华脑海中不断浮现。他一边思索问题,一边寻找答案。

田间地头出真知,调研组深入农业生产一线,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一些地方只管埋头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任务,可是建成后管护的责任主体是谁,经费从哪来?”“问题不解决,几年后,高标准又会退化为低标准,国家财政经费被白白浪费了。”刘木华是那次调研分报告的起草者之一,他将自己调研路上的思考总结归纳,并在随后召开的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作了口头发言,建议国家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护。

“这个机制包括设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金,强化地方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资金,创新探索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的投融资模式以及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刘木华的发言引得在座委员们频频点头。

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型农民多了起来。怎样才能增加农民收入,解决种粮成本高、收益低问题,提高种粮积极性?作为江西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科技特派团团长,刘木华乐于传道授业,送农业技术下乡、培养懂技术的农民。在新建、浮梁、新余等革命老区的乡村,处处都留下刘木华的身影。

油茶是江西的特色产业,是百姓致富的好帮手。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机械化程度低、种植户管理方法不对路,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化效应。刘木华在调研后提出精准建议,通过提升种苗质量、加大科技帮扶,强化田间管理,加大对油茶采摘机的科研攻关力度,并制定更详细的茶油标准。

“送技术下乡也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时代在前进,有必要对老区的农业经济和农民的新想法进行摸底调研,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刘木华关于倡导乡贤回乡的提案就是在此过程中萌发的,他呼吁鼓励更多优秀乡贤回乡发展,带动乡村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

2023年,刘木华在调研中发现,各地推广无人化农场技术的热情较高。“在城镇化进程中,乡村人口变化导致的粮食生产人力短缺、劳动力成本高是短期内不可逆的趋势。无人化农场技术应用是集智能农机、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和现代信息技术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是否可以用无人化农场的技术应用,来应对粮食生产中人力缺乏、劳动力成本高的难题?”这,又擦亮了刘木华心中的履职火花……

春节前夕,刘木华就着手深入一线,进一步寻找支撑依据。灵感源于日常、履职永不掉线,刘木华生动诠释着一名优秀政协委员的职责。

2024-03-03 本报记者 司晋丽 ——访2023年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获得者刘木华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8062.html 1 行走乡野间 心系稻花香 58,06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