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劳动关系治理一直是企业反响强烈、劳动者关注密切的话题,关乎社会安定,也是关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之一。在厦门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期间,民革界别委员们提交了一件界别提案《推进我市和谐劳动关系综合治理的建议》,围绕和谐劳动关系治理建言献策,把脉问诊、开出良方。
厦门市人社局和中级人民法院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市处理的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同比增长29.69%,新的经济形势下和谐劳动关系存在较多隐患,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良好运行。在前期的调研中,委员们了解到,当前和谐劳动关系综合治理面临一些共性问题:劳动争议大多数发生在中小微企业;新生代劳动者诉求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和尖锐化;劳动争议案件数不断增长,劳动争议处理部门工作压力大;当事人上诉率高,部分案件处置周期过长;新业态零工劳动法律空白,易引发劳动关系确认方面的劳动争议;劳动法律跟不上产业发展的新动态,信息化服务平台功能趋于弱化。
为此,委员们建议厦门在全国率先利用世界银行新发布的B-Ready营商环境劳动力指标,推进和谐劳动关系新局面。梳理和完善劳动法律法规服务于产业发展,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立多元化劳动法律服务网,以和谐劳动关系为核心的营商环境治理体系,形成“厦门经验”。率先系统构建劳动争议“一站式”多元解纷模式,推进“一条热线”“一个综合平台”“一套机制”“一个数据中心”的“四个一”工作机制。
建立厦门新业态灵活用工协同监管模式。采用“政府直接监管+督促平台主体自治”协同监管模式,由政府人社部门、工会与平台用工方三方代表组成用工委员会,实施有针对性的监管,加快形成协同高效的新就业形态纠纷调处机制。
创新工会集体协商劳动标准,实现“互联网+工会”模式,建立行业性工会或地区性工会,赋予行业工会沟通功能。充实调解队伍,实现“调解服务于产业发展、化解纠纷于行业”,形成各方力量协同共治劳动关系的良好格局;加强源头治理,重点排查经营困难企业,运用网络、微信群等手段实时预警;将企业信用、个人信用信息纳入社会信用系统,提高企业和劳动者的违法成本。
创建企业“法理情”和谐劳动关系服务机制。重在强化企业自身对和谐劳动关系的危机意识和自发行为,鼓励第三方专业机构推动企业自我诊断,提升企业自主解决劳动争议的能力,促使争议双方互谅互让,强化员工的归属感,形成全社会和谐劳动关系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