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慈善周刊

全国政协委员杨洋:

“让融合教育为更多听障孩子铺宽成长的道路”

本报记者 郭帅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2月27日   第 09 版)

杨洋委员(中)在中国残联八代会上和工作人员进行交流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记者联系采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联理事杨洋时,她正在抓紧整理一份针对听障儿童小学入学准备需求的调研,与之相关的提案整理工作同样紧锣密鼓。

“今年我的提案主要关注普通学校听力残疾学生融合教育的问题,这份调研是重要依据。”杨洋告诉记者,“我们用书面问卷的形式,调研了150位即将或刚刚进入小学阶段的听障儿童家长,了解他们在普通学校遇到的困难及担忧。”

在中国残联工作20余年来,融合教育一直是杨洋格外关注的问题。“4岁失聪后,我就是融合教育的受益者。”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上,杨洋就曾分享自己的教育经历。

“我的每个求学阶段,都经历了从‘不收’到试读的过程,因为听不见、听不清,上课时我就盯着老师看,久而久之我学会了看口型。现在我们这一群体已经有两位博士后、近20位博士,有的还去了海外留学。积极康复和融合教育,使我们成为了想成为的自己。”杨洋说。

“目前绝大部分听力残疾学生能够在普通学校接受随班就读,接受融合教育,比我们那时候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多年来的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希望能够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让融合教育为更多听障孩子铺宽成长的道路。”杨洋告诉记者。

“比如有些普通学校一看是重度听力残疾学生,会直接致电家长,建议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读。”杨洋说,佩戴助听器或人工耳蜗康复后的听力残疾学生,完全符合普校招生条件,而有些学校却容易忽视了听力残疾学生康复后的能力。

“有的普通学校还会对听力残疾学生有一些特殊化对待。比如,听力残疾学生的成绩不计入班级总分,老师降低对听力残疾学生的要求等。”杨洋说,听力残疾并不意味着学习能力上存在残缺,融合教育,应该让孩子们看到自己未来更多的可能。

“还有些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所包含的服务内容,并不是听力残疾学生所急需的。”杨洋举例说,绝大多数听力残疾孩子不需要资源教室进行感统训练,不需要去康复学校,不需要陪读老师。“但是需要学校和老师允许其在听不清的情况下由同学帮助记录作业、解答课程内遇到的问题。”杨洋说。

针对听障学生及其家长的所想所盼,杨洋建议针对普校听力残疾学生予以精准政策体系保障:一是配套公开且明确的政策解读,说明康复后的听力残疾学生可纳入普校随班就读,且个人成绩计入班级成绩,以鼓励听力残疾学生真正接受到融合教育;二是向各地普校进行科普教育,明确佩戴助听器或人工耳蜗康复后的中重度听力残疾学生符合普校招生条件;三是对普校随班就读的帮助形式和内容,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残疾情况进行针对性规范。

杨洋表示,对于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她充满期盼,“一定珍惜好每次在政协会上发言的机会,努力做好残疾人朋友与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传声筒和连心桥。”

2024-02-27 本报记者 郭帅 全国政协委员杨洋: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7781.html 1 “让融合教育为更多听障孩子铺宽成长的道路” 57,78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