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是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国家重大战略。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战略全局高度对中华文化走出去作了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海外传播机构蓬勃发展,中国传媒事业迈向国际,海外文化品牌丰富多彩,对外文化贸易迅速发展,中华文化影响日益扩大。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任务更加艰巨,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要求更加紧迫。
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要坚持以加强顶层设计为统领,整体推进、系统谋划,不断提升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整体效能。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是为了充分发挥文化的黏性和韧性,以最小的代价规避矛盾、化解冲突、推动发展,更好服务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为了更好发挥文化为政治、经济和外交服务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整体效率和实际效果,有必要将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有机融入国家工作大局,坚持问题导向,加强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力量,强化内外联动,促进信息互通,完善保障机制,才能有效避免多元主体各自为政打乱仗的现象,进而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果。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出去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需要各方面的主体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历史担当、更加富有活力的创造精神持续提升工作的整体效能,努力开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新局面。
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要坚持以丰富传播内容为核心,持续提升海外文化交流层次,更好构建当代中国国家形象。中华文化走出去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在认识层面了解和熟悉中华文化,二是在价值层面尊重、理解和接纳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认识层面的走出去是前提和基础,价值层面的走出去是根本和关键。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出去,既要持续推动优秀文化艺术形式的走出去,以更为丰富的内容激发海外民众的兴趣爱好,又要主动提升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层次,切实解决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浅层化、脸谱化和碎片化现象,积极弘扬具有跨越时空、超越国度、价值永恒的中国精神与中国价值,以更高水平的文化交流与更高层次的文明互鉴在精神价值层面满足海外民众的心理需求,更好构建当代中国的国家形象,让中华文化在国际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普照之光”的地位更加巩固,让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脉”更加生机勃勃。
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多元文化主体的积极作用,有效推动中华文化持续走出去和深入融进去。要全面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出去,必须坚持“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官民并举、市场运作”的方式,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效率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多元文化主体的积极作用,努力实现多点开花、多路进发、多态传播,中华文化才能持续走出去和深入融进去。海外文化传播一般以市场为主导,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要重点依靠市场力量来提升影响力和话语权。因此,要充分激发中国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让他们普遍认识到跨国经营就是跨文化经营,经济出门需要文化引路。要努力推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文化贸易和文化投资,积极探索用商业和产业的形式推动文化商品卖出去、文化价值融进去,鼓励社会资本通过投资、入股、控股、收购、并购等方式影响和控制海外文化企业和传媒机构,以资本运营推动文化交流,以文化产品传递中国价值,以文化品牌弘扬中国精神,以经济硬实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要坚持以精准传播为关键,创新跨文化交流方式,加快构建融通中外的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叙事体系。海外传播具有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特征,传播内容正确不等于传播效果良好。当前,海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中华文化的真实面貌存在一定“反差”,中国“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状况依然存在。因此,必须深刻分析跨文化传播的特点,准确把握跨文化传播的规律,贴近中国实际、贴近国际关切、贴近海外受众,推进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和分众化表达,努力实现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和精准投放,不断增强跨文化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中华文化才能更好走出去。一是要打造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充分利用文化的接近性,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才能避免陷入自说自话、“鸡同鸭讲”的困境,才能弥合文化差异、克服认知障碍、减少文化误读、化解文化冲突,进而获得海外民众的广泛认同。二是要创新融通世界的故事载体。讲故事是文化传播的最好方式,好故事能够跨越语言障碍、超越文化纷争、穿越心灵隔阂。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要切实改变“重主题轻主角、重论述轻叙述”的传统叙事方式,要将个体故事与中国话语有机结合起来,创新中国叙事策略,完善中国叙事体系。三是选择融通文化的人格符号。西方文化以个体为本位,一个生动形象的人物远比抽象深奥的理论更具说服力。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要将宏大的国家叙事具象化为鲜活生动的个体故事,努力实现中国国家形象的人格化表达,多以个体故事为起点,注重共通经验与思维,遵循共同价值与情感,寻找文化共性、激发人性共鸣,努力做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
(作者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