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哈尔滨成为国人的“诗和远方”,人潮滚滚奔赴冰城,点燃了“冬天里的一把火”。东北其他地方也相继推出多项政策举措及赛事活动,探索打通“冰天雪地”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火爆程度不遑多让。
冬雪渐欲迷人眼,春来之时,旅游业是否还能长久保存这份诗意?在刚刚落下帷幕的辽宁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辽宁省政协委员立足发展、着眼长远,为辽宁冰雪产业寻找下一步发展方向。
博物馆,冬季之外的城市打卡地
“哈尔滨的成功‘出圈’,无疑为东北经济振兴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不过,对于东北地区来说,不能只依赖冰雪资源。冰雪融化之后,文旅业如何迎接‘另一个春天’,是必须思考的问题。”全会上,辽宁省政协委员、辽宁省政协委员经济发展协会会长吴刚带来《关于“创建沈阳露天博物馆文旅新地标(城市 IP)”的建议》。吴刚认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城市建筑资源是辽宁旅游的魅力所在,也是差异化做好冰雪旅游文章的思路之一,在城市中心建立露天博物馆,可突破一成不变的城市文化过往,助力辽宁加快驶入文旅创新新赛道,甚至有望实现“一个项目带火一座城”效应。
在下一个冬天来临前,辽宁如何蓄足马力?对此,吴刚建议:“可以尝试通过布局区块链,融入元宇宙、智慧城市、数字化功能、创新创意、商企联动、文商旅创运营等方式,培植一个更加丰满的业态。”他进一步解释说,“一个集文旅、科技、商业于一身,集数字化、沉浸式、开放型于一体的全新综合体项目,能更好激发出辽宁旅游和文化深度融合发展的场景动力,让辽宁在文化旅游行业竞争中更具时代性优势。”
“没有文化软实力作支撑,很难拥有强大的经济硬实力。”辽宁省政协委员、朝阳市喀左县东蒙博物馆理事长乌春雷表示,辽宁是传统体育大省,应以举办全国冬季运动会为契机,推动文化、体育和旅游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体育强省、旅游强省。“建议打造一座辽宁省体育博物馆,使之成为辽宁文体旅融合发展的新名片、新阵地。”
用好“红色资源”,解锁冰雪新奇缘
辽沈大地的红色光芒,在红色“六地”向新时代“六地”的传承赓续中愈发闪亮。为了赓续红色血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委员们认为可以延伸冰雪经济产业链,打造“冰雪+红色”文旅项目。
辽宁省政协委员、共青团辽宁省北镇市委书记孙放介绍了锦州市北镇市的经验做法:北镇市依托冰雪产业+红色资源,推出“冰雪+红色”文化主题游,围绕大芦花景区、大朝阳温泉山城旅游度假区、沟帮子铁路党支部、北镇庙、正安镇党性教育基地打造红色研学旅游路线;利用大芦花冰雪大世界与红色抗联事迹展相融合,大朝阳温泉山城旅游度假区与密营遗址展览馆相结合,推动红色元素与冰雪活动深度结合。
孙放还表示,刚刚推出的《锦州市红色资源保护与传承条例》——“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宣传活动将大芦花景区“冰雪+红色”活动正式纳入其中。其他省市也可以借鉴锦州经验,大力发展“冰雪+红色”文旅产业,让游客在游玩中厚植家国情怀。
辽宁省政协委员、铁岭市昌图县副县长寇巍威在《关于做好农文体旅深度融合文章 助力辽宁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中建议,深挖冷资源打造热经济:依托大连、盘锦等地打造冰雪海岸游目的地,擦亮中国“最北海岸线”旅游品牌,打造冰凌穿越与海岸观景相结合的旅游产品;依托铁岭打造冰雪乡村游目的地,发展“冰雪+特色民宿”,打造铁锅炖、杀猪菜、冻梨等北方特色美食品牌,让游客体验北方冬季的乡土气息;依托辽阳、营口等地的10家国家五星级温泉,继续做大做强“嬉冰雪泡温泉·来辽宁过大年”冰雪品牌,构建“冰雪+康养”新业态,让辽宁“暖雪暖冰”的特点深入人心。
打出组合牌,形成冰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王牌”
不少人存在疑问:“尔滨现象”会不会是“昙花一现”? 辽宁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应中元认为,哈尔滨的走红并非偶然,而是厚积薄发,政府有为、市场有效、服务有力、宣传有声,使“尔滨”在天时、地利、人和中成为“顶流”。
不过,应中元表示,只打冰雪牌,冰雪旅游热很难持续,应该走多元化之路,打出交通、气候、赛事、装备、文化、生态等组合牌,形成推动辽宁冰雪产业长远向好发展的“王牌”。
新年以来,围绕推动辽宁“冰雪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辽宁省政协调研组相继赴沈阳市、鞍山市、辽阳市等地开展调研。作为调研牵头人之一,辽宁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张连波认为,冰雪是辽宁宝贵而独特的自然资源、生态资源、发展资源,建议辽宁把握旅游消费新需求、新趋势,以申办第十五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为契机,抢抓冰雪经济发展重大机遇,因地制宜,长远谋划,在可持续、打造“长红”方面下功夫,做好后冬奥时代“冰雪旅游+”文章,全面激发冰雪消费潜能,加快建设冰雪强省,为辽宁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