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学术家园

穿越时空的黄河历史文献之旅

陈红彦 翁莹芳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1月29日   第 10 版)

《六省黄河埽坝情形图》

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南依巍巍岳山,北临滔滔黄河。这里是黄土高原的终点,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也是黄河地上“悬河”的起点,可以一览无遗地领略黄河的“悬、险、荡、阔”,感受中华大地的博大、宏伟、壮丽和优美。现在,这里是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已经开放的一部分区域,而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则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链上一颗闪亮的明珠。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哺育了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早在上古时期,炎黄二帝的传说就起源于黄河流域。在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上,黄河流域在其中3000多年里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这里分布着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出现了《诗经》《老子》《史记》等经典。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家总书库,收藏有大量黄河相关历史文献。目前发现的有关黄河的最早记载出自国图收藏的一片甲骨,内容为“□行东至河”。这片甲骨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大约出自商武丁时期(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此后,经过两三千年的积累,黄河文献不仅有专书、舆图、谕旨、奏议、传记、诗词、图说,也有见于正史、典志、实录、地方志、文集、笔记、类书、丛书中的散篇。国图收藏的黄河历史文献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书籍古籍,包括善本、普通古籍、地方志、民族语文文献等;一类是特藏,包括舆图、金石拓片等。

国图藏有约200种黄河相关古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尚书·禹贡》《管子·度地》《周礼·考工记》等文献中已经出现了黄河相关记载。唐贞元十四年(798年),贾耽完成了十卷本《吐蕃黄河录》,这是已知中国古代第一部以黄河命名的专著。遗憾的是,元朝以前的黄河专著均未能传世。国图收藏的黄河古籍中,有10多种出自元、明时期,其余均为清代文献。这些古籍的内容涉及黄河的方方面面。

明代潘季驯的《河防一览》、清代靳辅的《靳文襄公治河方略》、清代张鹏翮的《张公奏议》,是治河实践著作的典型代表。潘季驯、靳辅和张鹏翮都是历史上的治河名臣,他们根据自己治理黄河的多年经验著书立作,记录了黄河的治理过程,详细叙述了疏河道、修险工、塞决口、筑堤防、建闸坝等治理原则和方法措施,对后世的黄河治理和水利事业影响深远。明代周堪赓的《河渎奏疏》、清代嵇曾筠的《防河奏议》、清代许振祎的《督河奏疏》等,是将治理黄河相关的皇帝谕旨、大臣奏疏等案牍材料加以整理后汇编而成的著作。这些案牍是直接反映治河过程的一手文献,对于还原历史、了解实情是十分珍贵的原始资料。元代潘昂霄的《河源志》、清代舒兰的《河源记》、清代纪昀等人编纂的《钦定河源纪略》等,是考察黄河源头的著作,它们不断修正和刷新了古代人民对于黄河源的认知。《题定河工则例》《河东河工物料价值》《钦定河工实价则例章程》《黄运两河修筑章程》等书,属于河工则例章程类著作,记录了与河工相关的则例、章程等,是了解历代河工的重要史料。

相较书籍古籍而言,国图收藏的黄河古旧舆图更多,大约有400多种。流传至今的黄河舆图,从制作方式来看,早期以刻石、拓片为主,在元、明、清时期以绘本和刻本为主,到了民国时期则以铅印本、石印本、油印本、晒蓝本等为主;从装帧形式来看,有卷轴装、经折装、册页装等,其中有不少大长卷,明代的《河防一览图》长达20米,是我国现存最长、最具代表性的一幅古代黄河、运河工程图。

黄河作为地理要素在舆图上出现的年代很早。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舆图之一,刻于齐阜昌七年(1136年)的《禹迹图》上,关于黄河的刻画就已经相当准确、清晰。现存最早的黄河专图出现在元代。元代王喜的《治河图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治河工程图。明朝最著名的黄河舆图当属潘季驯的《河防一览图》。此图以黄河为主,并行绘出黄河与运河,所绘黄河起自发源地星宿海,直至江苏云梯关入海,黄河两岸堤、坝、闸等防护工程标注醒目、标记详细,对其后河渠图的绘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黄河、运河水利史和古代地图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清代是黄河舆图绘制的井喷期,国图藏黄河舆图绝大部分出自这个时期,可谓数量众多、类型多样。长卷彩绘本黄河舆图是其中的一大亮点,通常绘制精细,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例如清中期的《六省黄河埽坝情形图》,描绘了起自上源阿尔坦河,流经当时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江南六省入海的黄河,并且详细标出了黄河下游沿岸埽坝工程,图幅近7米长。

从内容来看,国图藏黄河舆图中,有描绘河道的河道图,有记录河道迁徙的河徙图,有记录河道漫溢、决口等灾后实况的河患图,有主述堤、坝、埽、堡等堤防工程的河防工程图,也有记载河工器具、工程技术等图表的河工技术图。国图藏黄河舆图在绘制年代、河段区域、内容类型等方面均有鲜明的特征,是最形象、最直观的黄河史料。

黄河滋养了一方土地,但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也给沿岸百姓带来过严重灾难。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历史上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基于黄河的重要性及其造成灾害的频繁性和严重性,古代人民从未停止过对黄河的调查、研究和治理。国图收藏的众多黄河历史文献,正是数千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文化的重现。这些文献涉及黄河区位、保护、治理、开发等方方面面,构成一个内容丰富的文化宝库。这些文献过去在历史长河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如今也能在黄河文化的赓续中继续焕发生机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是黄河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举措与手段,其“一廊引领、七区联动、八带支撑”的总体空间布局,承载着“全面推进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化黄河文化研究发掘、提升环境配套服务设施、促进黄河文化旅游融合、加强数字黄河智慧展现”五大重点任务。黄河历史文献是古代先贤治河智慧的结晶和治河理论的总结,是研究各个历史阶段黄河变迁、决溢灾害、治河人物、黄河河政和河工技术等赖以借资的重要内容。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和国家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将对黄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推上一个新的台阶。所谓鉴古知今,整理、研究以及充分利用黄河历史文献,兼顾历史与现实,坚持文化引领,有助于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意义,全面阐释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不仅对于当前乃至以后的黄河保护、治理、开发、利用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更能打造一张民族性与世界性兼容的中华文化金名片。

(作者陈红彦系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翁莹芳系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研究馆员)

2024-01-29 陈红彦 翁莹芳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6613.html 1 穿越时空的黄河历史文献之旅 56,61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