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照宁)“我们生产建材时,有个名词在大陆叫‘材料噪声’,而在台湾则叫‘材料杂讯’,两岸表述不一样,在准备相关申报资料时就会有所出入,所以如果有一个共同的名词术语或是对照标准,就可以更好地推动两岸合作与发展。”1月4日,全国台企联常务副会长吴家莹在厦门两岸名词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两岸名词术语标委会”)成立大会上说。
两岸名词术语标委会是大陆首个专注于两岸名词术语对照的标准化技术组织,由来自高校、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及企事业单位的37名委员代表及5名顾问组成,其中包含9位台胞,吴家莹担任该标委会副主任委员一职。成立大会审议通过了标委会章程、工作细则等,同时进行了《海峡两岸工业无损检测术语对照》《海峡两岸建筑声学术语对照》两项厦门市地方标准征求意见稿研讨。
近年来,为推进两岸深度融合发展,厦门作为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第一站”在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时,高度重视两岸标准共通工作,先行先试为两岸融合发展提供了“厦门样板”。2018年,大陆地区唯一的国家级涉台标准化研究机构——台湾地区标准化(厦门)研究中心落户厦门;2023年6月8日,厦门建成两岸标准共通服务平台并上线运行,该平台可为台湾地区企业提供两岸标准比对、咨询等“一站式”标准化技术综合服务;2023年12月22日,厦门、金门、马祖的民间团体首次共同发布并共同实施《海峡两岸无障碍设施术语对照》《海峡两岸无障碍设施设计标准》两项两岸无障碍共通团体标准,加快两岸无障碍领域的基础设施联通,打通服务两岸行动不便人士的“最后一公里”。
“‘鼠标’一词,在台湾称为‘滑鼠’;‘软件’在台湾表达为‘软体’;‘地铁’在台湾的说法则是‘捷运’。这些词汇上的差异给两岸产业交流、贸易往来、民众日常沟通等增添了不必要的困扰。”厦门市标准化研究院战略研究室主任、厦门市两岸名词术语标委会秘书长刘姗姗介绍,两岸名词术语标委会的成立能够搭建起两岸沟通的语言桥梁,更好地消除两岸沟通的屏障。
之后,两岸名词术语标委会将选择养老照顾、土木建筑、无障碍等民生重点领域,持续推动两岸名词术语共通标准的研制,打造两岸标准共通服务智能平台,让两岸老百姓精准查阅术语对照内容,了解两岸名词术语间的差异。同时将继续加强与两岸相关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两岸名词术语标准化工作,成为促进两岸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厦门将在优化两岸标准共通服务平台、加大两岸共通标准研制力度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两岸在更多领域实现标准共通,助力两岸融合发展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