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彩排时的一场意外,让刘岩从此与轮椅为伴,但她没有就此“停止脚步”。从丝路舞者到北京舞蹈学院教授、“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刘岩文艺专项基金”发起人,再到北京市政协委员、常委……舞台在不断转换,但她的初心从未改变。十余年来,刘岩带领团队帮助上千名听障、孤独症等特殊孩子走进艺术世界,陪伴和见证着他们的成长;在北京市“两会”上,她不断围绕残疾人及美育问题建言献策。她说:“我会一如既往脚踏实地,履职尽责,将舞蹈带给我的向上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
“履职中的成长让人欣喜”
无障碍环境建设、精准就业、残健融合……元旦小长假过后,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刘岩又进入了忙碌紧张的工作节奏。“北京市‘两会’在即,要抓紧时间把调研内容提炼总结,把高质量的提案带上会。”
今年,刘岩迎来了政协履职的第12年。残疾人、公益事业及教育问题,是刘岩履职期间一直关注的话题。“从最初懵懵懂懂,跟着老委员学习写提案,到自己的提案被落实,关注的问题逐年改善,这个过程特别让人欣喜。”刘岩告诉记者,“一方面越来越从容,另一方面也越来越觉得自己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做一名优秀的政协委员不是件容易的事。”
除了心系民生的政协“老兵”,刘岩更被人熟知的另一个身份,是青年舞蹈家。在舞蹈界,因为一流的“控腿”技术,很多人曾称呼她为“刘一腿”。但2008年7月27日奥运会的一次彩排中,她意外从高台跌落,这次意外带走了属于她的奥运舞台,也让她一度失去了梦想的支柱。
“对于一个舞蹈演员来说,不能再驾驭自己的双腿,感觉天一下子塌了。”刘岩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未来,努力调整自己的状态,不断积蓄能量,“舞蹈对我来说就像流淌在身体中的血液,即使不能行走,但我仍想以另一种方式继续舞蹈。”
“刚受伤那段时间,除了身体上的疼痛,生活也有了太多不便,原来完全不在意的一件小事甚至都成了摆在眼前的‘一座大山’,长久以来通过舞蹈得到的自信突然感觉一下崩塌了。”刘岩至今仍记得在人生最迷茫的那段时间,导师冯双白对她说过的一句话:“刘岩,你要相信‘相信的力量’。”
2010年,刘岩考取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学专业的博士,这成了她受伤后人生的转折点,“自信在慢慢回来。”也是在那年,在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的支持下,刘岩发起成立了“刘岩文艺专项基金”,开始资助孤残儿童学习舞蹈艺术。
博士毕业后,她成为北京舞蹈学院的教师,将舞台延伸到了公益事业及讲台上。
在深夜为更多人点亮一盏灯
2009年11月6日,北京保利剧院。
大幕拉开,音乐缓缓响起。黑暗的舞台上,一束耀眼的灯光打下,一袭红裙女子在舞台中央闪闪发光。只见她用纤细的双手捂住耳朵,身体缓缓地后仰、后仰,似在诉说内心的波涛汹涌……演出结束,台下的掌声经久不息。
这是刘岩受伤后重返舞台完成的第一支舞蹈——《最深的夜,最亮的灯》。
这支舞,舞出了她身处黑暗的无助与挣扎,“受伤后,我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帮助,终于追寻到了心中那盏最亮的灯。”刘岩说,“那时候我就想,能不能为更多身处深夜的人点亮一盏灯。”
2010年开始从事公益事业后,每个被资助孩子的情况,刘岩都如数家珍。其中,一位名叫小杰(化名)的孩子让她记忆犹新。
“遇到小杰时,他刚11岁,瘦瘦小小的。那时我们的基金也刚成立不久,他成了我们第一批资助的孩子之一。”刘岩告诉记者,小杰自幼失聪,但他对舞蹈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天分和喜爱。“看得出,他渴望表达,却又不知如何表达。我想,舞蹈是特别好的方式。”
和小杰的相遇激发了刘岩的创作欲望,她想为小杰打造一支属于他自己的舞蹈。不久后,舞蹈《对他说》诞生。“这是一支双人舞,小杰的搭档是一位健全的青年舞者,我也想借此体现残健共融的美好。”
“小杰的第一次登台表演,就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刘岩说,在日常生活中,小杰需要借助人工耳蜗,但那天的表演服是个白背心,“为了更好的演出效果,小杰决定摘掉耳蜗,和搭档约定以跺脚为暗号。”
就这样,没有任何听力的小杰上了台。在没有声音的世界里,他踩准了每一拍,和专业舞者配合默契。“当时很多观众都没看出,小杰是一位有听力障碍的非专业舞者。这是他千百次练习的成果,我们都被他对舞蹈的热情和执着深深打动了。”刘岩说。
为特殊儿童编舞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与活力的同时,也让刘岩自己的舞台不断延伸。
从那以后,刘岩又多了一个身份:舞蹈导演。此后,她又创作了中国首部公益题材时尚轻舞剧《26分贝》和中国首部公益题材现代童话舞剧《天使的微笑》。
“灵感都来源于这些特殊的孩子们,我希望表现出他们那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些年来,我和孩子们相互滋养、相互治愈,他们需要我,我也离不开他们。”刘岩动情地说,“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舞者,而是希望通过艺术、通过舞蹈,让孩子们获得快乐与滋养。这十多年来,我们看到了很多孩子因为艺术学习而变得更加自信、开朗。”
“我们在公益路上彼此治愈”
除了为更多孤残儿童开启艺术梦想的“大门”,采访中刘岩提到最多的,就是舞蹈带来的治愈力量。
她永远忘不了第一次见到14岁的卓玛(化名)时,这个孩子无助的眼神。2010年的青海玉树地震,夺走了卓玛原本幸福的家庭,让她成了一个孤儿。刘岩第一时间把卓玛接到北京学习,她坚信,舞蹈可以让这个遭遇重创的孩子得到些许慰藉,“我能感觉到,随音乐起舞时,卓玛总是能更加放松。”
不知不觉中,卓玛被舞蹈慢慢治愈着,笑容也重新在她脸上绽放。10余年过去,卓玛早已回到家乡结婚生子,虽未从事与舞蹈相关的行业,但被舞蹈疗愈过的痕迹却流淌在她的血液里,一直润物无声地滋养着她的人生。
“舞蹈的力量可以服务很多人,也能够疗愈很多人。”刘岩相信,舞蹈能够让彼此的心贴得更近,帮助更多人表达自我。在一个针对孤独症孩子的舞蹈项目中,她和团队惊喜地发现,舞蹈让孩子们找到了与世界交流的方式。
刘岩向记者讲述了第一次接触孤独症孩子时的情景。“我们刚进教室,整个班的孩子就哭作一团,有个孩子甚至哭到牙齿都在打战。”但刘岩早有心理准备,她和老师们在旁随着音乐起舞。这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虽然他们脸上还挂着泪珠,但一些孩子开始模仿我们的动作。”
此后,刘岩和团队花了近半年的时间为孤独症儿童量身定制了一套课程。孩子们从用哭声作“见面礼”,到期待每次的舞蹈课;从拒绝与陌生人沟通,到第一次主动提出想拥抱舞蹈老师……孩子们的变化,让康复中心的老师们感到惊讶,也让他们的父母看到了希望。
2023年,刘岩又把公益活动的对象拓展到老年人群体。“我们接触中发现,老年人群体也有着属于这一年龄段的压力与焦虑。”于是,刘岩和团队走进养老院,启动了“舞蹈陪伴”长者舞蹈艺术疗愈项目,希望通过简单的舞蹈动作,为老年人强身健体的同时舒缓压力。“叔叔阿姨跳舞时非常开心,他们的那种活力让我特别惊喜。”刘岩笑着说。
为了记录公益路上这些动人的瞬间,也为了让更多人关注关爱孤残儿童、老年人,从2011年至今,刘岩带领团队已举办了九届“天使的微笑”儿童公益摄影展,并向公众免费开放。 “通过舞蹈,越来越多人在其中获得了快乐与滋养。我们也希望借由摄影展的方式,将其中的美好瞬间展现给更多人。相信大家看到这些通过舞蹈艺术获得疗愈的孩子和长者们时,也一定会从中获得我们所感受到的这种美好。”
2023年,刘岩的专项基金正式成立了管理委员会,她希望通过健全组织架构以促进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年来,公益带给我太多的力量,像舞蹈一样,我很热爱这份事业。在予人帮助的同时,我同样被治愈和滋养着。”刘岩说,“未来希望我们的公益服务能够覆盖更多的人群,让更多人感受到艺术的温暖和力量。像过去10余年一样,我们会继续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