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政协新闻

做科研最重要的是什么?

——上海市政协和复旦大学等单位举办第五期浦江科学大师讲坛小记

本报记者 顾意亮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1月05日   第 07 版)

做科研最重要的是什么?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2020),赵东元的答案只有一个字:爱。

2023年12月28日,在上海市政协和复旦大学等单位举办的第五期浦江科学大师讲坛活动中,赵东元侃侃而谈,“好奇心是人的本能,每个人都有。但真正要在科学上有所作为,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爱’。这份爱不是简单的兴趣,而是一种从内心生发的理性思考,这种驱动力强烈到你愿意为它付出所有。”

活动开始前,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吴信宝为赵东元颁发“浦江科学大师讲坛”主讲科学家的纪念证书,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主持讲坛。

什么是化学?讲坛活动伊始,赵东元以古希腊自然哲学引入,从化学家的视角分享了人类如何看待物质,以及如何从分子水平、原子水平研究物质科学的历程。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赵东元结合甲骨文与杜甫诗句,揭示了“化”字所蕴含的变化之意。在他看来,大自然创造了万物,通过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变化,造就了大千世界。

开启近代化学之路的“化学之父”罗伯特·波义耳、创立原子论的约翰·道尔顿、“有机合成天才”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回顾漫长的化学科学史,赵东元紧扣关键人物,分享了他对于科学精神的深入思考。其中,“独立”是关键词。

为什么科学是“独立”的?赵东元表达了自己的见解:科学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是一个人或者极少数人对人类共识的挑战。新实验结果催生的新理论往往是突破性的、跳跃式的,不可能从已存共识中演绎出来。常规科学是演绎的,而革命性的科学思维是破坏性的、超逻辑的。

创新的科学思维从何而来?赵东元认为,“正确的选题”“好的科学方法”“抛开功利、深邃思维和大胆质疑”“科学合作和科学道德”缺一不可。过去20多年里,赵东元及其团队深耕介孔材料研究,开发大量介孔材料的合成方法,创制一系列全新的介孔材料,相关成果被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家科研机构跟踪采用,团队将介孔材料广泛应用于催化、储能、生物检测、化妆品、水处理、电子材料等诸多方面。

如何看待科学研究和应用之间的关系?面对现场听众的提问,赵东元回答,尽管化学是离工业最近的一门基础学科,很多研究成果都能实现转化,但基础研究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和应用价值,而应当专注于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本身。

“基础研究的翅膀一旦插上了应用的铅砣,就难以高飞远举了。”他认为,做科研不要总是问“有什么用”,只有先回答好基础问题,才可能围绕已有的科研成果,实现更为广泛的应用。

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赵东元也感受到了紧迫感。“现在,我们利用AI可以设计出200多种晶体材料,放在以前,人们要不断试错,花掉10年甚至更长时间。”目前,他正在带领团队致力于将人工智能与传统化学研究相结合。

赵东元说:“我期待与更多科学家并肩努力、心无旁骛,让科学成为未来中国重要的文化基因,让科学伴随我们的梦想实现。”

据复旦大学的同学们介绍,扎根本科教学20多年的赵东元,一向以备课认真著称。记者注意到,此次讲坛活动全程148页的幻灯片,既有化学科学的发展,也有创新的科学思维,还有未来的学科发展。“为了今天的这场讲坛,我花了一周时间精心准备。”赵东元说。

2024-01-05 本报记者 顾意亮 ——上海市政协和复旦大学等单位举办第五期浦江科学大师讲坛小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5329.html 1 做科研最重要的是什么? 55,32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