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高速发展,我国在2016年左右迎来新能源汽车热潮。截至2023年8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847.4万辆,占汽车总量的5%。由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使用年限为5-8年,部分新能源汽车已进入“报废潮”,从2021年开始,动力电池退役量明显增加。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等多部委先后出台了30多项涉及动力电池的重大政策和标准,有力有效推动了我国动力电池的高效回收、梯次利用、安全拆解。但面对快速增长的国内新能源车发展势头,还需加大力度解决的问题有:现有回收处理阵容亟待扩容;现有回收处理体系亟待规范;现有回收利用技术亟待创新。为此,建议:
完善制度机制,促进电池回收市场规范发展。紧扣“双碳”目标,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立法工作,加大相关责任主体的履责约束力度。持续修订完善已出台的系列政策制度和国家适用标准,加快推进动力电池安全存储、梯次利用等环节的标准化。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加快研究修订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资质准入制度,进一步细化企业规模、能力等要求,增加拆解企业的规范要求,促进行业整体规范发展。
健全回收网络,构建动力电池全过程追溯体系。政府层面,利用5G、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打造国家级的动力电池管控信息系统,建立以市场为导向,车企、电池企业、回收企业等为主体,政府监管兜底的协同联动回收矩阵。企业层面,探索“以租代售”商业模式试点示范,开拓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场景,开展“互联网+电池回收”等多种形式的共享共用模式。产业联盟层面,推动车企、电池生产企业、综合利用企业等合作共建共享动力电池回收渠道。
深化产教协同,破除电池回收利用技术堵点。支持高等院校深化动力电池一致性管理技术、动力电池性能监测与评价体系研究突破,积极开展电池多级安全监控技术研究,最大限度保障动力电池安全、普适、高效梯次利用。引导企业用好已有节能环保、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转型升级等专项资金渠道,加快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先进设备研发制造。联合高校和上下游龙头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研究制定绿色生产、节能减污降碳、剩余寿命评估规范等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