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夏,臧克家报考国立青岛大学。国文考试题为《杂感》,臧克家写了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这三句话虽然短小,却饱含哲理,主考官闻一多看后,极为欣赏。一向判分极严的他,竟打出98分的高分。而后,闻一多又向学校力荐,最后将数学考试为零、根本无法录取的臧克家,破格录入青岛大学。
入学后,臧克家转读国文系,成为闻一多的学生。臧克家非常喜欢闻一多诗集《死水》的深沉与凝练,决心以此为范本,学着怎样想象、怎样造句,怎样安放每一个字。他时常拿着自己新写的诗,到闻一多的办公室或家里请教。二人一起吸着纸烟,像朋友似地交谈着。谈诗过程中,闻一多会对臧克家的诗作出点评:好处在哪里、缺点在哪里,哪个想象得聪明、哪个词用得太嫩。有时闻一多会在认为好的句子上画上双圈。如果这句话正是臧克家所得意的,他会高兴得跳起来。
在闻一多的悉心教导下,臧克家很快便成为国文系出类拔萃的学生,先后创作出《炭鬼》《像粒沙》《老马》《难民》《元宵》等诗歌佳作。为了鼓励臧克家多写诗,闻一多还把臧克家的《洋车夫》《失眠》《难民》等诗作拿到《新月》去发表。《新月》是全国有影响的刊物,能在上面发表诗作,臧克家受到了很大的鼓励。
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自己的诗集《烙印》。因名不见经传,各大书店都不愿拿钱出版。闻一多得知消息后,不仅慷慨资助20块大洋,还亲自写了序言,予以推荐。《烙印》出版后,很快就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茅盾、老舍、王统照、朱自清等纷纷为《烙印》撰文评赞。一时间,臧克家“像在诗坛上掠过一道火光”,成为“1933年文坛上最优秀的农民诗人”。
对于恩师闻一多的教诲和帮助,臧克家感念终生。为此,他写下《擂鼓的诗人》《我的先生闻一多》《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等31篇诗文,表达自己“深深的敬仰和感激之情”。甚至到望百高龄时,他仍在说:“没有闻先生,就没有我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