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民意周刊

“盛水家什儿”彰显大国风采

王树理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11月06日   第 07 版)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我国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华北平原上接连的水灾和旱灾,让许多地方群众的吃水都成了问题,乡亲们无不焦急地念叨:咱们国家什么时候才能给人民弄上“盛水的家什儿”啊。

老百姓所谓的“盛水的家什儿”,其实就是渴望国家能兴修水库,让大家用上安全、方便的水。

人民的盼望就是共产党人的责任和义务。在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的部署下,兴修水利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一项重点工作,三门峡水利工程、青铜峡水利工程、李家峡水利工程,都是在那个时期修建的。以解决皖鄂豫边区群众吃水为主要目的的安徽金寨水库,甚至早在1952年就开始动工修建。

然而,在旧社会废墟上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总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上世纪60年代,为响应党中央“一定要根治海河”“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一场以大兵团作战为特点的大江大河治理递次展开。这场旷日持久的治理与田间配套工程相结合,为改变我国农业长期落后的面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之后开始实行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作了很好的铺垫。

记得上世纪70年代末刚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时,哪里能用上黄河水,哪里的经济发展就突飞猛进。地处鲁西北的德州、滨州、聊城、菏泽,一直是全国12大贫困片区之一,就是因为实行生产责任制,加上黄河水的利用,才打了漂亮的翻身仗。这些事实都证明,有了好的政策,把“盛水的家什儿”弄好,就能让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

于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在持续加大大江大河治理投资的同时,一方面动工修建关系国计民生大局的葛洲坝水利枢纽、三峡大坝水利工程、小浪底水利工程等骨干项目,一方面开启了在市县因地制宜修建大中小型水库的工作,并逐步将其列入国家计划。通过实行国家、地方和项目所在县市联合投资的办法,兴建了一大批让群众看得见、用得上的“盛水的家什儿”。

这些中小型水库,旱能浇、涝能排,又能同时解决群众吃水困难和工业用水急剧增加的问题,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30年前,我在山东庆云县工作,用一年多的时间修建了一座中型平原水库。开机蓄水那天,周围群众敲锣打鼓、载歌载舞,举着“告别千年苦水,迎来万代甘甜”的横幅,反复高呼“共产党万岁”的口号。那情景,至今都令我难以忘怀。

最近,我从山东省水利部门得知,到2021年,山东的各类水库已经达到5721座。其中除了十座省里管理的大型水库,其余都是市县管理的中小型水库。这些“盛水的家什儿”星罗棋布于齐鲁大地,让水资源科学合理运行,实现了千百年来“水随人意”的梦想。

进入新世纪以来,不仅山东省的农业生产做到了旱涝保收、连年丰收,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也有了充分保证。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出后,各地在水库建设中坚持蓄水与文旅同时考虑,建一座水库就要带起一处景观,水库在惠及工农业生产的同时,更是创造出了许多让人心旷神怡的旅游景点。

去年国庆节期间,我在聊城的“江北水城”遇到一位在儿女陪伴下到库区游览的百岁老人。他高兴地说:“过去修水库,就是指望能有个‘盛水的家什儿’,没想到现在修水库跟建设城市一个样,建起来就是一座城。从古至今,也只有共产党人能办成这件事。”老人一边说,一边伸出大拇指点赞称好。

如今,每当看到这些大大小小的水库,都会让我亲水、爱水的情结越来越浓烈。同时也让我强烈地感受到,这些点缀在全国各地的“盛水家什儿”,不仅彰显了大国气概,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象征,是对人类治水史的重大贡献。

(作者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2023-11-06 王树理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2143.html 1 “盛水家什儿”彰显大国风采 52,14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