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辽宁省沈阳市政协召开常委会会议,就推进沈阳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商议政。从今年3月开始,沈阳市政协围绕该议题成立1个综合课题组和5个分课题组,开展了较为深入的调研。协商会上,委员们从鼓励和支持沈阳市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破解民营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建言献策。
党的二十大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作出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支持、鼓励、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实施更多面向中小企业的普惠性政策,形成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沈阳市加大政策投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民营经济活力得到激发。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民营经济经营主体达到116.84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13.22%,占全市经营主体总量的96.58%。2022年,沈阳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380.3亿元,比上年增长1.2%,占全市经济总量的43.9%。
尽管沈阳市民营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目标相比、与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的要求相比、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差距。为了进一步缩小差距,推动沈阳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委员们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一揽子建议。
▶▶ 下大力气引育各类人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对于民营经济而言尤是如此。市政协常委、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韩庆升提出,当前,沈阳市民营企业对人才承载力不强、吸引力不足;岗位结构、人才结构矛盾较为突出,一人难求与一职难求现象并存;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市场化水平有待提升。
他建议,将民营企业纳入各类惠企政策支持范围,畅通民企各类人才发展通道,提升民企人才优惠政策效能;完善人才引进制度,健全人才岗位激励机制,打造“保姆式”服务队伍;市场化配置人才资源,拓展人才管理系统功能,延伸高校公共就业服务。
“应实施人才自主认定‘扩面增量提质’专项行动,建立新型技术人才的引育机制,建立区域性人才培养体系,力求突破人才瓶颈。”市政协常委、民建沈阳市委会主委范民表示。
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沈阳市委会副主委段玉玺则针对县域民营企业提出,创造更多更好的要素保障条件和提供优质贴心服务,吸引各类人力资源向县域集聚;探索建立“产业教授”“企业科学家”模式,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下沉到县域地区。
民营企业家也是支撑民营经济发展人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协常委、市工商联二级巡视员彭铁岩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民营企业家培育引导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立常态化、精准化培训体系和培养机制,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制定青年企业家培育成长制度,大力实施“青蓝接力”行动。
▶▶ 用足渠道引入金融“活水”
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血脉,一直以来对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输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助力中小微企业成为最活跃、最有创造力、最具竞争力的经营主体。近年来,在沈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情况有所缓解,但仍难以满足企业需求。
“抵质押物不足是制约贷款融资的重要因素,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是银行机构惜贷的另一重要因素,银企信息不对称降低了小微企业的融资可获得性。” 市政协常委、市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薛野分析:“因为小微企业轻资产等多种因素,导致很多企业通过其他渠道高利率融资。这也是银行贷款利率不断下降,而企业获得感不足的主要原因。”
薛野建议,进一步建立健全全市征信体系,健全政府增信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常态化、制度化的银企对接机制,建立融资顾问制度,打通中小微企业融资便捷通道,建立健全股权融资服务体系,适时打造全市统一的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有条件的地区,可学习沈北、辽中等地建立‘银政担’合作模式。”
民营企业从银行贷款存在困难、融资成本较高、金融服务有待加强,是范民在调研中的实际感受。他提出,鼓励金融机构不断开发普惠产品,推动供应链融资和政府采购合同等创新贷款方式,进一步完善、提升相关金融服务,如:开通网上“融资超市”,实现中小企业政府采购合同信用融资“线上+线下”双绿色通道。
“应搭建政府、银行、券商、担保等多方合作机制,强化联动配合,深化数据开发利用,健全涉企信用信息共享系统,市场化分担融资风险;注重民间金融服务行业发展,发挥金融助贷机构作用,为企业匹配最优金融产品,打通金融机构和民营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最后一公里’。”彭铁岩说。
段玉玺则提出,开发信用担保类金融产品,扩大贷款贴息补助范围和融资担保业务规模;设立县域科技专项基金,支持县域民营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创新实现转型升级,为民营企业集聚提供必要条件和要素保障。
▶▶ 聚焦重点扶持专精特新
专精特新企业是引领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领头雁”,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载体,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坚实保障。市政协委员、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闫洪奎表示,“推动沈阳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抓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是关键。”
数据显示,目前,沈阳全市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2家,拥有辽宁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65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居东北三省第一。2022年,全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营业收入总额超过150亿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6%以上,上缴税金超过5亿元。
尽管沈阳市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成绩有目共睹,但闫洪奎和调研组的同志们仍感到,沈阳市对于扶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政策配套有待完善,育、引措施不够有力,创新能力有待增强,重点产业链分工协作体系和风险共担机制尚未建立,市场开拓能力不足。
为此,委员们建议,梳理落实促进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政策,汇聚各类要素资源更加精准服务企业,强化政策沟通和预期引导;市区(县)联动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完善梯度培育机制,强化分级保障体系;实施科技成果赋智专项行动,系统推进“政产学研金服用”七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建设,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承接“揭榜挂帅”及新产品研发项目。
委员们还提出,围绕重点产业开展产业链协同行动,加强政府产业引导,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链主”的引领带动作用;实施质量、标准、品牌赋值专项行动,打造中小企业国际交流合作平台,进一步健全中小企业海外服务体系。
沈阳市政协主席于学利表示,要深入调查研究,以提案、开展民主监督等形式积极助推协商成果转化落实;牢固树立“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意识,助力营造关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社会氛围;讲好沈阳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故事,充分发挥企业家委员作用,为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