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刺绣、结编等畲族非遗技艺;品米冻、土饼等畲乡民族食品;唱山哈歌、跳竹竿舞体验畲民的幸福生活……中秋国庆假期,在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赤土畲族乡,慕名前来的游客们享受了一场场畲族风情的视听盛宴。
赤土畲族乡仅是江西全省8个民族乡大力发展民族特色产业,农文旅融合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民族地区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乡村振兴路上,乡村旅游同样可以成为重要抓手和可行路径。2月底,经省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同意,省政协将“大力发展民族乡村旅游 助推全面乡村振兴”课题列入2023年度协商计划,开展对口协商。
对策务实管用,前提是情况摸清、问题找准。课题组历时4个多月,深入全省8个民族乡及20余个民族村开展实地调研。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张勇说,“既看全省整体情况,也看各地单点现状;既注重发现各地的亮点、特色,更到困难较多、发展相对较慢的地方查找症结原因。”
把舞台交给委员,请委员唱主角。在课题调研中,结合委员专长,省政协有针对性地布置“委员作业”,鼓励委员就近就地开展自主调研,梳理亟须破解的难题。
吴运忠委员在吉安市永丰县龙冈畲族乡蹲点调研后建议,“推动民族地区之间、民族地区与周边连点成片融合发展,形成大旅游区,破解民族乡村体量小各自为战的难题。”
“全省多数民族乡、村是距离市县城区50公里以上的偏远山区,远离旅游市场,且路窄坡陡,对外吸引力不强。”在来自省交通设计研究院的吴云鹏委员看来,“发展民族乡村旅游,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关键基础在交通。修好农村路,吸引人才留,激活产业旺,实现乡村兴。”
“每到一个民族乡、民族村,都与少数民族居民同坐一条板凳,倾听他们的心声,宣传党的民族工作政策。”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姚鸿介绍,坚持将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贯穿于对口协商全过程,引导各族群众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省政协党组多次听取该课题调研进展情况汇报,并给予及时有力指导。7月20日,省政协召开“大力发展民族乡村旅游 助推全面乡村振兴”对口协商会,委员们就如何让民族乡村旅游“火起来”积极建言献策。
“打造具有畲族特色的摄影基地、写生基地、文创产品研发基地,吸引‘Z世代’的青年消费者。”长期从事文旅专业研究的殷剑委员建议,打造“畲族在江西”的文化IP,以“你不知道的畲乡”“感受山哈的幸福生活”等为主题做好线上线下宣介,营造赣派民族特色的旅游消费新场景。
“体育、文化等相关业态要深度融合,把现代一些体育运动比赛与少数民族地区文体、节庆活动相结合。”张庆国委员结合江西少数民族人口主要为畲族的实际,建议突出民间性、活泼性、群众参与性,策划举办畲族特色群众性体育赛事,让游客沉浸式参与赛事的过程中,感受民族文化独特魅力。
“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仍是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李庆委员建议,把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作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重点培养既懂管理又懂专业、既有资源又有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让他们充分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的作用。
8月18日,省政府主要领导对省政协报送的《关于“大力发展民族乡村旅游 助推全面乡村振兴”的建议案》给予充分肯定,并要求省文化和旅游厅等相关单位认真研究、充分采纳建议案中所提的14条建议,切实提升全省民族乡村旅游的品质、水平。
“这不是‘句号’,而是‘逗号’。”省政协副主席陈兴超表示,要做好政协建言的“后半篇”文章,持续跟踪问效,助力民族乡村旅游相关政策措施出台,切切实实推动一些制约民族乡村振兴的关键瓶颈问题有效解决,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政协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