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援疆精神,不负青春韶华”——这是山东济宁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副主任李爱兰教授在奔赴新疆时的决心和誓言,更是她在新疆支教工作中实实在在的行动。
2022年2月,济宁学院选派的第四批援疆实习支教团的66名大学生,来到喀什地区英吉沙县实习支教。作为本次支教团的领队,民盟盟员李爱兰回忆起自己援疆的近150天经历时充满深情。
“带队老师肩负着支教团的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指导工作,还要走访支教单位,了解支教单位每个支教学生的工作情况,并对存在问题进行及时沟通协调解决。”李爱兰告诉记者,当同学们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英吉沙实验中学的宿舍时,便开始了她一天最忙碌的时刻。
“要么和学生谈心,要么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给同学们进行教学指导,快速提高同学们的教学能力。晚上11点查寝后确保每位同学都已安全回到宿舍才离开校园回到住所。”每天晚上9点左右,在英吉沙实验中学的操场上或宿舍里就会看到李爱兰的身影。经过一个学期的朝夕相处,同学们对她的称呼也由李老师变成了“兰姐”。
“第四批援疆支教团中有15名学生在英吉沙实验中学担任各科教学工作,每周20课时以上。课外活动时,他们积极组织兴趣小组,发展学生能力特长。”李爱兰说,支教大学生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和学生们打成一片,深受孩子们喜爱。
山东省委提出“文化润疆 齐鲁先行”的号召后,2021年,济宁市援疆指挥部重点打造了占地136亩、总建筑面积2.65万平方米的国学教育培训综合体——英吉沙县国学书院。
“这里古香古色,是南疆最大的沉浸式国学教育培训基地。”李爱兰说,在这里,当地学生和群众可以沉浸式体验“仁、义、礼、智、信”“勤、善、公、和”和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依托县、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阵地网络为基础,以“乡村讲堂、村委学习窗、乡村主题公园”等设施为补充,持续推动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五进”活动。
3年来,山东文化援疆着力实施“润德、润学、润心”的“三润”工程,在喀什地区建设8所国学院、35所国学课堂,并依托曲阜师范大学文化资源优势,与喀什大学共建昆天国学院,让国学教育形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体系化覆盖。
英吉沙县第五小学五年级学生苏比努尔·玉苏普说:“我现在知道了什么是扎染,知道了韦编三绝的典故,也学到了很多礼仪知识,我为祖国有这样灿烂的文化而骄傲。”县国学书院讲师耿红燕表示,“让更多群众和儿童在文化浸润中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在增进文化认同中厚植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们将‘孔子学堂’传统文化项目引入英吉沙受援中小学,引导同学们学国学、读经典。开展两地学子传统经典‘云共读’活动,通过录制教学视频和直播连线等方式,共同学习《论语》《诗经》等国学经典;创新教学方式,将课本篇目编排成情景剧,师生共同演出《桃花源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等剧目。”目前,英吉沙县中小学校国学普及率达到100%,课间“六艺”体验、背诵故事列队放学等已成普遍现象。
不止于此,支教团还将革命文化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教唱革命歌曲,鉴赏红色歌剧,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文化润疆重在认同和交流。山东援疆坚持把增进文化认同、促进交往交流交融作为巩固各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手段,3年来先后组织山东和喀什两地80余家文化机构、500余名艺术家开展了50余次大型文旅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