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需要数字赋能劳动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成为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人力资源配置方式被深刻改变。其中,数智融合正在深刻改变高职技能人才的发展方式,一批“智慧服务”的人力资源品牌企业、技师学院,正在形成数字技能的支柱力量,使“资源人资”“产业人资”向“数字人资”“智慧人资”跃升。数字经济正推动着智能制造引领全球制造业的变革,数字赋能人力资源的创新将驱动实体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
其一,数字经济赋能劳动高质量发展理念。
构建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双循环新发展,不仅要注重技术创新,设备更新,新基建投入等,更要注重对高技能人才的人力资本投入。2021年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要“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
机器取代人的阶段性和高技能人才的能动性、创新性、柔性并不矛盾。以开发新职业、掌握新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增量,带动高技能人才占比的提升,使高技能人才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充分释放新职业的劳动魅力,激发新生代的劳动兴趣,进而实现“体面劳动”。
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坚持“多劳多得”与鼓励“技高多得”并重,以体现技术技能作为生产要素的投入回报,提高技工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高级技师和高级工程师同等待遇。让技术工人收入多起来,技术大拿富起来。高技能人才的“补钙”着力于培养工匠精神,以工匠文化为底气,以构建工匠制度为基石,以让工匠出彩为目标,让新生代劳动者切实感受到学技术好就业,学好技术能够增加收入。
改变目前中等收入阶层中企业中高管人员、“白领”精英占绝大多数的状况,使掌握高技能的大批优秀“蓝领”率先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鼓励勤劳创新致富。给予大龄农民工“转岗”“转场”有温度的帮助,使得超龄农民工“转场”从事灵活就业,即使是超过法定退休年龄,没有劳动合同,与用人单位有劳务协议、劳动协议、劳动约定等的农民工都应切实保障其劳动权益。
其二,加快数字赋能劳动高质量发展的五个创新。
加快激发数字经济活力的机制创新。网络时代背景下,越能融合越能产生新效益,持续不断的挖掘数据“金矿”,才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劳动、技术管理、资本数据等要素的能量,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能够有效使得数字经济创造财富。
加快数字赋能的技术创新。传统产业紧紧跟上技术进步前沿就是高新技术,即使机器取代人,也难以取代人的能动性、创新性和柔性。在广泛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时代,努力打造透明化生产、数字化工厂、智能化矿山,加快智能制造的迭代升级。智能制造中需要更多的数据和算法,这成为越用越有价值的新型生产要素。
加快产业融通和场景应用的模式创新。推进工业互联网的产智融合、智慧城市建设的城智融合,和人力资源服务线上线下人智融合。新制造正与新营销形成新产业链条。智慧场景正在用智能与算力不断延伸和放大人类脑力体力的极限,破解着过去无法解决的难题,包括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中困扰多年的问题,尤其人力资源服务嵌入智能化的场景,正在使产智融合的智能制造延伸到人智融合的网络营销兴起。
加快数字经济的人才创新。“两才”(高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并重、“两归”(“海归”“城归”)并用,是数字化转型中人力资源纵向提升、激活蛰伏的人力资源潜力的战略措施。聚集数字经济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先机。中国劳动学会课题研究显示,我国将进入高技能人才引领的“技工时代”,将从“人口红利”向“技能红利”转变,从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跃升。将数字人才集中地的产业区域率先打造成“数智高地”。
加快数据要素聚集的环境创新。产业聚才有项目,待遇聚才有收入,感情聚才有环境。让人才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数据流源源不断地流入经济“洼地”、人才高地,使每个员工在人力资源数字赋能“云”时代的环境中能尽情发挥各自的才能,同时激发出自己的无限潜能。
(作者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劳动学会会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