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市政协一份内容翔实、建议具体的《关于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的调研报告》送至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为推进解决美丽天津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生态安全中的重点问题建言,为推动天津高质量发展献计出力。
天津市政协党组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天津市委、市政府组织实施的推动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战略部署在津沽大地扎实实践的重点任务开展调研协商。由市政协党组分管领导同志牵头,人资环建委围绕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成立“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重点课题调研组,制定翔实调研方案,精准调研对象,深入天津市西青区独流减河沿岸等地,实地考察湿地修复项目、水系综合治理项目、生态产业园、现代农业农村等,分别围绕“生态系统修复和保护”“水环境综合治理与修复”“现代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等生态环境重点领域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并召开协商会座谈交流,形成调研成果。
令调研组欣慰的是,天津持续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四梁八柱”更趋完善,责权明晰、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提速构建。大气、水、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均达到近年来最高水平。
“我们充分发挥环境资源界别活动站作用,持续围绕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专题开展调研协商交流活动。”天津市政协人资环建委主任吕毅告诉记者,专委会多年来不断加深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解和把握,聚焦京津冀水资源协同保护与利用、“双碳”目标推进、水系连通建设、节能降碳、推进城市更新、水生态环境改善等议题开展调查研究、协商议政,提交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为生态天津建设贡献政协力量。
调研组看成绩、找问题,精准提出建议。大家认为,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存在水资源短缺依然十分严峻、农业生产用水与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局部环境基础设施存在短板与污染物减排空间收窄并存等问题。
必须推进城市面源污染治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调研组提出,要加快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因地制宜推进合流制地区雨污分流改造,动态排查治理雨污串接混接点,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应收尽收”。针对提升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建议统筹调度初期雨水收集处理设施,推进重点区域污水处理厂管网连通,实现污水处理厂之间水量科学调剂,合理控制运行负荷率。同时,完善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制度和标准体系,将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融合应用,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选择代表性河道探索低水位运行天津模式,节约水资源的同时营造良好的河道水生态环境。
如何更好推进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实施?在调研组看来,可开展成片种植水稻田尾水净化及循环利用。在科学施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农田、沟渠、湿地等自然地理优势,借助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组合生态拦截沟、生态调蓄塘、生态湿地、生态修复等工程措施,开展稻田尾水循环利用示范,实现湿地与文旅深度融合。推动重点河道水生态建设,开展河湖生态缓冲带建设,维护生态缓冲带拦截污染、净化水体、提升生态系统完整性等功能,保障重点河湖水生态安全,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要依托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因地制宜选择发展产业,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架起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桥梁。”调研组建议积极探索生态产品转化路径,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在农业资源较丰富地区,通过规模化、产业化、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壮大农业经济,结合小站稻等具有天津地方特色的农林渔牧产品,发展培育高效种养模式,提高农业种植效益。
如何更好把“绿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实现有机统一,走出一条将区域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调研组认真考察研究,总结“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多元转化模式。大家建议,建设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培育现代化农业的新型流通业态,发展都市型、高附加值的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在生态资源较丰富地区,依托林地、湿地等原生生态资源,以及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后的人工生态资源,推动特色旅游业发展,以创新思维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种类,发展商务旅游、文化体验、休闲养生旅游等生态旅游产品系列,规范行业设施建设和完善服务,实行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动关联产业和加工业的发展。推动各类生态资源产业化模式融合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将区域生态资源建立产业化经营机制,提高地区农林渔牧产品、自然生态资源、民俗文化的商品率、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提高“两山”生态效益转化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