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然而,在基层部门、科研院所、各类企业调研时发现,当前我国“政产学研用金”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发展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亟须引起重视。为此,建议:
一、注重“三个强化”,发挥科技创新政策引导支撑作用,强化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打好财政贴息、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风险补偿、创投引导等“组合拳”,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强化政策支撑精度,加大“拨投结合”“拨改投”扶持力度,探索对职务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高校院所研究人员给予个税优惠。强化科技政策知晓落地,根据企业特点有针对性地编印惠企政策清单,打通政策与企业需求对接的“堵点”。
二、突出“三个聚焦”,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聚焦企业发展需求,建立“以大带小、以小托大”企业融通科创生态模式,如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生产要素,中小企业当好大企业的“配套中枢”。聚焦企业技术需求,建立“百校千所万企”科技成果对接机制,多种方式实现企业需求和科技成果双向奔赴。聚焦企业服务需求,建设一批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相结合的企业科技服务机构,为各大科技创新主体提供全周期“管家式”服务。
三、完善创新平台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各地科创中心建设,并以此为核心打造各类研发机构、创新中心、企业科研部门等融合发展的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推动创新资源落地转化,探索对部分专业研究所建设、重大创新项目实施财政资金无偿资助、国有平台持股获益的模式。加快壮大科技创新载体平台集群,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加盟改制,探索聘请职业经理人、技术核心团队入股等运营模式。探索建设国家级研发、转化与创投综合体,在更高层面上统筹资源,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产业安全的关键核心技术平台。
四、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发挥科技成果评价导向激励作用,坚持分类评价,针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等不同种类科技成果,合理设置考核期限,建立和完善更加精细化的综合指标,创新对冷门学科、非共识性项目的评审机制。完善专家库建设,实行动态管理。加强跟踪评价管理,依据评审专家的业务水平、工作作风及科学道德,对专家库专家组成作出动态调整。构建多元评价主体,提升评审质量。吸纳社会组织、企业或投融资等主体共同参与科技成果评价工作,加快构建科学规范、职责明确、公正客观的多元评价体系。
五、完善基础研究投入体系,提升经费使用效益,拓展投入来源,继续保持基础研究的中央财政投入力度,鼓励和引导地方政府、企业、社会力量等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优化投入结构,明确不同科研管理机构的资助定位,对一些关乎长远发展的基础学科前沿领域,提高稳定支持比例,对应用前景已经清晰的研发领域,采取竞争性为主的经费模式。加强稳定投入,继续改革基础研究人员薪酬体系,在提高薪酬总体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稳定性薪酬比例,降低对竞争性收入的依赖。加大对优秀人才和团队,特别是青年人才的持续性经费支持,为潜心研究提供相对充足的经费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