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尕秀村的蝶变

本报记者 吕婉莹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8月29日   第 02 版)

在尕秀村一家牧家乐,厨师在为游客制作当地美食。本报记者 齐波 摄

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西南方向,紧邻213国道线,有一个美丽的藏族村庄——尕海镇尕秀村。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面、整齐排布的藏式牧家乐、一望无际的碧绿草原……秀美的景色引得海外及两岸华文媒体记者频频赞叹。若不是尕海镇镇长斗格加的介绍,没有人能想到,在20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传统的游牧村。

斗格加说,尕秀村海拔3300米,过去是一个典型的游牧村,牧民们逐水草而居,生活不稳定,经济收入低。2004年,得益于国家实施的游牧民定居工程,牧民们开始从牧场搬入村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大家现在看到的尕秀村的雏形就此形成。

生活空间变了,谋生理念也要相应改变。曾经,为了增加牧业收入,牧民们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牧民们世代居住在草原,对草原的保护意识是很强的。之所以会造成过度放牧,是因为人工放养的牛、羊产奶量很低,一头母牦牛每天产奶量也就3-4斤,但引进的国外奶牛品种机械化挤奶每天产奶量可达50斤。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牧民们不得不增加牛、羊的养殖数量。”甘南州委统战部副部长华木君说。

为此,甘南州政府一方面加强环保科普宣传,引导牧民们在草场的载畜量内放牧;另一方面设立专项奖补资金,鼓励牧民们合理放牧。华木君举了个例子,“以前一户牧民的草场上可能养殖120头牦牛,而草场的载畜量可能是100头,若牧民们将多余的20头牦牛以变卖等方式退出牧场,就可得到相应的奖补资金。每亩草场最高奖补资金可达20元。”于是,政府鼓励与牧民们祖祖辈辈爱护草原的观念形成合力,草场环境日渐得到恢复。如今,在尕秀村沿途,大片被围起来的草场恢复区仍随处可见。

2015年,尕秀村还积极响应甘南州委、州政府开展“垃圾革命”号召,开始向垃圾“宣战”。同时,尕秀村大力推进“厕所革命”,每户都修建了干净整洁的现代化卫生间,彻底告别了过去的脏乱环境。

人居环境干净整洁,蓝天绿草秀美风光,尕秀村逐渐吸引四方游客前来观赏、游玩。在尕秀晒金滩帐篷城,记者看到,游客有的在体验骑马、越野车等项目,有的在帐篷里品尝奶茶、糌粑等藏族美食。斗格加介绍,2019年,尕秀村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了更好促进旅游业发展,村里成立了村经济合作社,引入第三方公司对牧家乐进行统一经营管理。“村里每年会有120万元左右的分红,资金一部分用于扶持贫困户,另一部分用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斗格加说,截至目前,尕秀村今年已接待游客60万人次。

“旅游业的发展改变了牧民们单一的经济收入,大家不再单纯依赖放牧,草场的压力也减小了。再加上近几年国家对生态保护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目前草场基本恢复到了最好状态。”斗格加进一步介绍说,现在尕秀村已由最初的60多户人家壮大为398户,牧民们居有定所,教育、医疗得到全方位保障,尕秀村也成为甘南生态旅游的一颗“明珠”。

“这不正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吗!”海外及两岸华文媒体记者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2023-08-29 本报记者 吕婉莹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8810.html 1 尕秀村的蝶变 48,81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