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在京城工作多年的教育工作者,在融入首都这个大都市的同时也一直深深眷恋着老家。这一观念也影响了女儿。从上小学起她就知道,“我有三个家,一个在北京,一个在荥阳,一个在登封。”荥阳是我的老家,登封是我先生的籍贯。在这个孩子即将升入高二且酷热难耐的暑假,即使学校作业繁重,回家度假仍是三个人的第一选择。
荥阳是回老家的第一站。孩子从小由我父母带大,对于姥爷姥姥感情尤其深厚,觉得和姥爷姥姥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一家。疫情之后父母的身体都受到影响,他们也在盼望和外孙女团聚的时刻。回到家闺女被宠为宝贝,享受亲情的同时品尝着老人亲手做的各种美食。
回荥阳除了家人团聚外,禹锡园是必去的地方。“唐诗半河南”,荥阳被称为“诗歌之乡”,与荥阳有渊源的诗人很多,离老家两公里开外的檀山,“诗豪”刘禹锡长眠于此,他是孩子最喜欢的诗人之一。高一上学期,语文老师布置了一个自主研究古代诗人或词人的作业,其他同学多选苏轼或李清照,只有她一个人研究刘禹锡。这一选择主要基于刘禹锡的文学造诣和人格魅力,也与刘禹锡的荥阳老乡身份有关。徜徉在以诗人贬谪地为主题的“禹锡园”的十二牌坊,回忆着白居易对“诗豪”的忧伤,“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在巴山楚水贬谪23年,确实是“折太多”,但诗人并未消沉颓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回复,展现出他对世事变迁、宦海沉浮的豁达胸怀以及“不向命运屈服”的乐观精神。这位“诗豪”,是女儿的文化偶像。
我们的第三站特别到了登封,看少林禅宗音乐大典。登封与荥阳毗邻,禅宗祖庭是家乡闻名遐迩的文化名片。夜幕降临,音乐大典在嵩山幽谷中盛大开场。春夏秋冬,季节在音乐里轮回;寒山、古寺、塔影、山月,一幅幅山河画卷眼前掠过。大典将禅宗“入世修行的拯苦救难”“止戈为武的护卫和平”“清净自修的心灵顿悟”“融于山水的心境磨炼”演绎得淋漓尽致,孩子看得陶醉并不时发出感慨:“我的家乡文化底蕴深厚”,现在我懂了,“少林武术可不仅仅为了强身健体,原来文和武可以和谐一体的。”“禅宗不是吃斋念佛那么简单,她有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站一家人来到了嵩山地质博物馆。孩子的四伯曾任博物馆馆长,对嵩山地质变迁如数家珍。“嵩山为万山之祖。嵩山地区经历了30多亿年的地质演化。其间六次成陆,六次成海,最终演化成我们今天看到的中岳嵩山。”“嵩山呈现完整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的地层序列,被地质界称为‘五代同堂’。”
在孩子的地理书上,经常出现的是“纪”和“代”,她还不太习惯“宙”的分期。在地球的纪元中,人类是如此微不足道。谁能想到,眼前的巍巍嵩山竟然曾经是一片海洋。展厅陈列的种类纷繁的岩石矿物以及水底生物的化石标本又在真切地证实,在这里,亿万年来确实经历过沧海桑田的变化。
“登嵩山,我也要‘会当凌绝顶’。”孩子坚持不坐摆渡车,要徒步丈量。登山步道沿溪谷而上,溪水丰沛,水流湍急,两侧树木遮阳,蝉声流响。景色真美呀!“生态好了,泉水聚成小溪,溪水汇成河流,四季不断,加上满山苍翠,路有阴凉,自然处处景观。”孩子若有所思。旅程中,四伯还给孩子讲解了“中”字的来源。西周时,为营建东都,周公曾于嵩山脚下“立土圭,正日影,求地中”,确定嵩山为天下之中。武则天嵩山封禅,尊岳神为“天中王”,次年又改为“天中皇帝”,“中州”“中原”,乃至“中国”皆由此得名。看得出,孩子的表情惊讶且自豪,原来我的家和我的国有如此紧密的联结。
此次登封之行,孩子对于“家”“家乡”“国”的含义有了新的认知。这次旅行是和姥姥姥爷一起去的,又有四伯陪同和讲解,两家人合成一家人。登封和荥阳都是家乡,都是人文荟萃之地,是华夏璀璨文明的代表。经历这次返乡之旅,孩子深深为自己的家乡自豪。“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对!国和家的内涵都很丰富,要用一生来体会,爱国和爱家自然要用一生来践行。”“我知道了一个道理,远处看山,只能看到由山脊线构成的轮廓,行走山中,才知道,山的包容和高大。”我静静听着,惊讶于平时很难持续的父女对话,竟然可以这么久。
返京途中,我在想,这次旅行,如果是人生课堂的话,有自然和人文的熏陶,有孩子的自我感悟,有亲子交互的影响和成长。此次返乡之旅,既是亲情之旅,让孩子在与亲人团聚的过程中感悟亲情,感悟爱;更是文化溯源之旅,让孩子在情感浸润和实践体验中,感知华夏文明脉络,增强对家乡、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也是此行的特有收获。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督导评估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