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布谷,割麦种谷”。夏至时节,豫北安阳气温已达37摄氏度。河南省安阳市九三学社社员、谷子育种专家刘金荣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叮嘱身边的农户:“今年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极有可能出现极端旱情,需要时刻关注土壤墒情和谷子成长情况。”
土地里刚刚种下的是刘金荣于2009年培育成功的“豫谷18”号种子,这是一个抗倒性、抗病性、抗旱性极强的“金种子”。
据当地农业部门统计,目前,“豫谷18”及其衍生品种已经占据了安阳谷子面积的90%和河南谷子面积的80%。在全国范围内,谷子种植面积达30%以上。每年推广面积约20万公顷,增产谷子1.02亿公斤。
这样优质的“金种子”是刘金荣和他的团队二十年如一日持续攻关培育得来的。
1984年,刘金荣从河南农学院植保系毕业,分配到安阳市农科院,去田间调查时,看到本院选育的豫谷1号易感染谷锈病,便下决心解决这道难题。
经过10多年研究,刘金荣筛选出防治谷子锈病特效药剂,攻克了谷子锈病防治技术难题,并大面积示范应用,产生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并荣获河南省星火奖三等奖。
到了2002年,在安阳农科院领导的支持下,他和同事们开始专攻谷子育种。正是从那时候开始,刘金荣踏上了20年的育种之路。
夏谷在豫北地区生长期一般为6~9月份,这期间天气最热,也是刘金荣最忙碌的时候。为了培育出更好的种子,他追着太阳跑,每年要过两个夏天。
北方的夏季,他几乎每天蹲在谷地备播、记录、选穗,从数百万谷穗中精心挑选出最饱满、最鲜亮的“金种子”。很多时候,田间气温高达40多摄氏度,虽然头戴斗笠,但还是被烈日晒得头皮发麻。
到了冬天,为了加快育种步伐,刘金荣又像候鸟一样远赴海南试验基地,一心扎在基地里选育谷种。
每次南繁回来,刘金荣的脸晒得黝黑,他幽默地调侃自己:“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烧炭的、仔细一看是农科院的。”
由于长时间烈日暴晒、蚊虫叮咬,刘金荣身上伤痕累累,但刘金荣总是说:“这都不算啥,能把谷穗变‘金穗’,吃再多苦也值得。”
斗笠、挎包、笔记本是刘金荣身边常备的“三件套”,育种攻关的20年里,斗笠、挎包换了不知多少个,但笔记本却积攒了厚厚一摞,里面藏着的正是刘金荣的“育种密码”。
20年里,刘金荣带领10余人的团队和他的“三件套”,跋山涉水,走遍大江南北,从吉林松花湖到内蒙古乌兰哈达,从山东昌乐古火山口到新疆的玛纳斯河,他们走到哪里就把种子播到哪里,待谷子成熟季节,再从里面挑选出一颗“金种子”。
2009年,经过近百次反复试验、改良,“豫谷18”终于诞生并正式进入试验推广阶段。经过几年的试验,最终证实“豫谷18”具有非常强的广适、优质、高产特性,全国90%以上的谷子产区都适合种植,真正实现了从“高产优质”向“抗逆广适”的跨越。
然而,誓把谷穗变“金穗”的刘金荣和他的同事们并没有停止脚步。“想要谷子收成好,不仅要种子好,种植技术好,还要多种形式运用好实现价值最大化。”刘金荣表示。
刘金荣和同事们又开始研究如何增产增收,切实让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农业效益,让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
在刘金荣和团队的努力下,2018年,河南省谷子每亩产量由2010年的185.8公斤增加到2018年的233.6公斤,增产了25.73%。
如今,安阳马投涧镇丘陵地带种植的谷子,实现了亩产300公斤以上,收益多达2000元。70多岁的谷农李官保高兴地说,“种了一辈子谷子,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品种!更没想过种谷子还能让我们致富。”
在安阳市龙安区马投涧镇,谷子成为带动致富、助力乡村振兴重要产业项目。“豫谷18”在带来谷子丰收后,刘金荣团队指导构建了“科研+政府+种业+种植大户+终端产品”产业发展模式,产生“1+1>2”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了夏谷价值最大化。
20年来,刘金荣不仅培育出了“金种子”,更带出了一个“金牌团队”,他所带领的团队是河南省谷子育种创新团队,该团队先后取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除此之外,刘金荣还获得首届“风鹏行动·种业功臣”项目资助,这也是国家谷子糜产业体系行业唯一获此殊荣的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