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河北、内蒙古、山东……6月下旬以来,全国多地陆续拉响了高温红色警报。特别是北京,市教委甚至明确提出了学校可以根据实际天气状况减课或停课。紧接着,三伏天就要来了,这一时节天气多以潮湿闷热为主,天气忽晴忽雨,房间、衣物因受潮变得湿漉漉,人的身体也因湿气太重倍感不适。
这是因为,外有酷暑郁蒸,人居天地之间、气交之中,脾胃运化功能低下,再加上冰箱的普遍使用,冷饮随处可得,脾胃阳气受伤者不计其数。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特别容易发生急性胃肠炎、痢疾等胃肠道感染疾病,轻则卧床休息数日,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脱水,出现生命危险。因此,伏天的养生尤为重要,而调护的重点在化湿清暑。
中医认为,湿气的来源主要分为两类:外湿与内湿。在伏天,外湿是由自然界气候变化所致;内湿与脾胃运化功能密切相关,脾主运化水湿,若脾胃虚弱,身体内的水液运化不掉,就会变成水湿痰饮聚集在体内,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为脾胃运化功能不足,导致体内水液不能正常代谢而造成痰湿,表现为头身沉重、皮肤易长湿疹、大便黏腻不爽等。湿邪不仅会阻滞人体气机,导致经络、气血出现闭阻,还会损伤阳气。夏季气温高,暑邪耗气伤津,在伏天,暑邪与湿邪共同为患,更易耗伤身体,不仅伤阴,也能伤阳。
暑湿危害大,这些误区不可取:
冷饮不节制。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喜欢食用冷饮、水果来御暑,但如果不注意节制,大量性质寒凉的食物进入人体后,不仅起不到清暑的作用,反而会严重伤害脾胃的阳气。
饮食走极端。很多人认为辣椒、姜蒜等辛辣食物具有温散的功效,夏季多吃可以祛湿开胃。然而辣椒等食物味辛、性温热,确实能够祛除体内的湿气,但主要是“寒湿”。而伏天的湿气是和暑热共同为患,常吃辛辣食物不仅达不到除湿效果,反而会加重体内火气,容易引起口腔溃疡、痤疮、胃部不适等。
此外,一些养生馆宣传的夏季艾灸、蒸桑拿除湿也是不可取的。常有人认为出汗能让体内的湿气排出,但须把握好度。中医认为,“汗者,心之液也”,汗液是人体津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流失过多,会导致人体阴津亏虚、代谢系统紊乱,更容易生病。
伏天掌握以下简单的知识助你安然度夏:
其一,多吃清暑健脾利湿的食物。
天生万物以养人,炎热的夏季也是瓜果成熟的季节。中医认为,食用应季的蔬果,可有效防止当令(夏天即暑湿)时气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在此推荐以下几种:
冬瓜:甘平。清热、养胃、生津、涤秽、除烦、行水。治水肿,消暑湿。诸病不忌,荤素咸宜。
丝瓜:甘凉。清热解毒、化痰。嫩者为肴,宜荤宜素。
藕:甘平。生食生津、止渴除烦、开胃消食、熟食补虚、养心生血、开胃舒郁、止泻充饥。莲之果实莲子,鲜者甘平,清心养胃。
西瓜:甘寒。清肺胃、解暑热、除烦止渴、利湿,但多食特别是冰镇的西瓜易伤阳气。
绿豆:甘凉。清热解毒、祛暑利尿。《本草汇言》云,其可“清暑热、静烦热”,绿豆汤是中国民间传统的解暑佳品,是一道以绿豆和水作为主要食材熬制而成的汤,具有止渴消暑的功效,方便适用。
值得注意的是,煎炸烧烤、生冷的食物容易导致脾胃运化困难,加重体内湿气聚集、湿热蕴生。所以,伏天的饮食宜以清淡、易消化为主。
其二,慎起居,预防暑湿侵入。
三伏天雨水偏多,气温闷热,更应注意休息好。如果不小心淋了雨或出汗较多,要及时更换衣物。保持室内通风干燥,尽量少待在潮湿闷热的地方。
其三,适当进行运动,注意劳逸结合。
三伏天适当运动,微微出汗有助于体内暑湿邪气的排出,但也要避免长时间、大运动量活动,过多丢失水分。可在中午时段进行午休,不仅能缓解疲劳,还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