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要让老百姓能就近看病、看好病。”6月26日举行的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专题分组讨论中,全国政协常委、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开门见山,直指问题。
当前,我国正在800多个县(市、区)试点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有效提升了基层防病治病能力,走出了一条乡村医疗卫生体系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式道路。
“县域医共体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百姓的真正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在蔡秀军看来,医疗服务好不好,老百姓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能不能就近看病,能不能看好病。为此,在此次常委会会议召开前夕,蔡秀军率调研组到浙江绍兴市,围绕“县域医共体建设”开展了专题调研。
在调研中,蔡秀军发现,浙江虽然已构建起合理有序的分级诊疗体系,老百姓的整体就医硬件环境越来越好,但城乡之间的医疗差距仍然存在。
“城乡医疗水平差距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基层缺少优秀医疗人才。”蔡秀军表示,有统计数据显示,分配到基层卫生机构工作的医务人员,经过5年后,多达50%的人员选择离开基层。此外,基层健康档案不完整,信息化建设与医共体发展契合度不高,信息数据难以实现互联互通,对“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施也有很大影响。
“县域医共体建设,如何把人留住,这是一个关键问题。”蔡秀军认为,县域医共体人员的身份需要打破,探索实施“编办回收闲置编制、重新对医共体核算编制、由医共体统筹使用”新型编制管理模式,给予医共体内部灵活的人员身份管理权,实行“县聘村用、定期轮转”制,缓解困扰基层“引人难、用人难和留人难”问题,并在身份统筹的基础上实现行政、人事、财务、业务、信息化和绩效“六统一”“一本帐”管理,完善医共体薪酬体系。同时,推动医共体管理体系从以治疗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管理为中心转型,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建设以居民为中心的“健康云”推动医共体高质量发展。
此外,他还建议,建立同标同质县域医疗质量与控制体系,构建医、防、康养一体化协同模式,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