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市中心往北驱车90多公里来到延庆奥林匹克园区,坐着缆车缓缓攀升到海拔近2200米的制高点小海坨山西北部南麓的“雪飞燕”,但见蓝天悠悠、白云如絮、山峦苍翠,条条高山滑雪赛道犹如飘带依山势蜿蜒盘旋,让人顿生心旷神怡之感。
“景色这么美,气候这么凉爽,怎么没多少游客来啊?”记者的随口一问,打开了北京市政协委员、延庆区体育局副局长柳千训的话匣子。
从2013年参与选址建设至今,延庆奥林匹克园区里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凝聚了柳千训近10年的心血。
“我们为世界呈现了一场无与伦比的冬奥会,但是赛后场馆综合利用还有待加强,这是我的一个心结。”柳千训对记者袒露心声。
柳千训所言正是北京市政协将冬奥赛后场馆可持续利用作为重点提案督办的缘由。如何用好冬奥遗产,打造体育文旅发展样板?未来将如何助力“双奥之城”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跑在前列?6月13日,北京市政协组织委员、专家调研延庆冬奥赛区,了解冬奥场馆赛后综合利用情况并召开座谈会。
■ 赛后场馆利用挑战与机遇并存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的赛道依山就势而建,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优越。这里是北京开放时间最早、关闭时间最晚的雪场。”负责场馆建设运维的北京北控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书平向委员专家们介绍。
尽管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已经过去一年多,但冬奥元素随处可见。给委员、专家们的一致感受是:这里的景色太美了,设施设备太好了,就是人气太少了。
委员、专家们了解到,现在的场馆更多停留在“看景”上,休闲、旅游、餐饮、文娱等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大众化的雪上运动设施设备配置不足,游客来到这里除了坐缆车看景,其他消费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目前的客流量不是很大,整个园区门票加上上下坐缆车费用只有360块钱,靠这个收入支撑不了场馆运维,也无法发挥场馆的综合效益。”柳千训说道。
如今,延庆冬奥赛区的综合利用正在有序推进,冬季冰雪项目发展火热,但同时,如何让冬奥场馆从赛区“变身”为能够满足人们各种消费的“景区”,实现四季运营成为一道难题。
委员、专家们纷纷表示,北京冬奥遗产利用挑战与机遇并存,要充分激活冬奥遗产的商业价值,发挥“双奥之城”独特优势,持续深挖冬奥遗产价值,推动冬奥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
■ 用“活”带“火”冬奥遗产需走融合路
“如何用‘活’带‘火’冬奥遗产,实现场馆高质量利用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柳千训介绍,延庆奥林匹克园区正在围绕四季休闲度假目的地、奥林匹克文化传播地、冬季竞技运动比赛和训练基地、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四大定位,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山地度假目的地,力争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山地及冰雪运动目的地。
那么,如何以“融合之势”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要重视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可借助AI、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安排一些智慧化的体育项目,促进各种体育资源共享。”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对外贸易理事会副理事长郎晓雷进一步建议。
座谈会上,朝阳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杨蓓蓓表示,应积极探索赛后场馆多元化运营模式,探索餐饮娱乐零售配套服务,打造多元化经营的体育服务综合体,助力城市体育文旅新浪潮。
■ 场馆联动打造“网红打卡地”
从“赛区”到“景区”,一字之差背后是一整套运营模式的改变。
“创新使用冬奥遗产,可结合青少年夏令营冬令营需求,充分运用冬奥场馆的科技元素,围绕自然、科技、体育、人文设计体验性课程,积极开发适合中小学生的‘冰雪+研学’旅游产品,促进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场景升级。”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建议说。
北京市政协委员、网易传媒首席执行官李黎进一步建议说,可以发挥奥运场馆空间大、容纳人数多等优势,组织各类展览、表演等社会活动,为旅游者提供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各种服务,孵化出创新型文化旅游产品。
“举办过冬奥会的城市基本上都在提供综合性的服务供给。延庆场馆可以探索看电影、灯光秀、VR体验等配套服务,与冬奥文化IP相结合。”北京体育大学教授蒋依依建议说。
在柳千训看来,场馆联动发展是冬奥场馆赛后利用的一项重要举措。他建议,可以像“串珍珠一样将各个场馆串联起来”,统筹整合跨界资源,上下齐抓、密切配合、协调联动、综合配套,打造“网红打卡地”。
“联动‘长城、世园、冬奥’三张金名片,盘活周边文旅资源,建设东部山水康养、中部生态体验、南部长城文化、北部冬奥冰雪‘四大版块’,打造全域全时全景的高品质休闲旅游目的地。”延庆区政协副主席孟顺利建议。
“管理好、运用好北京冬奥遗产,是新时代首都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相信集合众人的智慧,一定能为延庆奥林匹克园区的赛后充分利用作出更多贡献。”北京市政协党组成员、北京冬奥组委专职副主席韩子荣总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