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评论

让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青年心里生根

田静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6月27日   第 03 版)

我们经常用“人手、人才”两个词来说明一个人成长的历程。一般来说,刚刚入职的大学生通过实践掌握了工作的技能技艺之后,可以称为“人手”。部分的“人手”经过千锤百炼,才方成长为“人才”。我们要给予大学生从“人手”到“人才”的过程和时间。而有质量的社会实践,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大学生提前参与到这个成长的过程中,带动就业。

近年来,笔者响应团中央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为大学生搭建实践平台,积极开展学习讲座、乡村调研、紫陶制作、志愿服务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和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感知家乡变化,提升社会化技能,积极为家乡建设和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某种程度上,乡村振兴、非遗保护与传承与大学生就业可以是互相成就的。笔者从事制陶工作十多年间,坚持以公益培训传习,教授了1300多名农村青年系统学习紫陶烧制技艺,得益于将传统技艺的理论与生产性实操相结合,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带徒方法,让年轻人凭借一技之长,留在家乡就业创业。若离乡土,如何非遗?真正的非遗不能埋在土里,也不应供于高堂,应融合到当下的生活。传统技艺必然并且只能回到生产和生活中,才能维护其“活态性”。

今天的建水紫陶,已经有超过5万人的相关从业者,一家家的紫陶小工作室遍布古城,保护不再是一件岌岌可危的难题。今天的建水紫陶,依然有着脱胎于五色土的质朴土味,这土味,是千年的文化传统,是世代的乡愁记忆,也是活在当下生活中的幸福感受。

在参与建水紫陶各项制作技艺的具体工作环节中,不仅让中华优秀文化的种子植根于青年一代的心里,也为他们将来能参与到紫陶产业发展打下基础,为今后的就业创业拓展了渠道。通过到乡村农户家进行走访,了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关政策和举措,大学生们也进一步坚定扎根乡土、参与家乡建设的信念和信心。

正是感受到大学生“返家乡”实践活动的价值所在,希望该活动能产生更广泛的覆盖面,笔者建议由团中央联动全国的高校、联动各地团委和更多部门,有计划地引导大学生利用寒暑假返乡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或现场培训,共同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搭建实践平台。也由衷希望青年们“多穿草鞋下基层”,走进广阔的农村大地,让蓬勃青春与家国共振,担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荣使命。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青联常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2023-06-27 田静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5525.html 1 让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青年心里生根 45,52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