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教育在线

观世界 看中国 观历史 看今天

——教育强国指数是咋回事儿

崔吉芳 万歆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6月07日   第 10 版)

为服务国家教育强国建设需要,中国教科院成立“教育强国内涵和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结合中国国情和发展目标,研究构建教育强国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方法科学评估中国教育在国际中所处的地位和水平,研究建设教育强国的实现路径,在多年教育统计领域研究积累的基础上,历时半年多的深入研究,课题组构建了教育强国指标体系,对全球200多个国家(或地区)2012年、2015年和2022年度的教育强国指数进行了测算分析。课题成果于2023年发表在《教育研究》杂志第二期。图为2012年(双柱图右侧柱)与2022年度(双柱图左侧柱)教育强国指数排名前10位国家与中国指数得分情况,通过图片可以看出中国教育强国指数进步幅度飞快。(注:双柱图下的名次为2022年教育强国指数排序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的第五次集体学习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据测算,我国目前的教育强国指数居全球第23位,比2012年上升26位,是进步最快的国家。这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完全正确的。”讲话发表后,引发社会各界学习与讨论热潮。

教育强国指数是什么,可以为我国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哪些信息和参考?本期本刊特别邀请教育强国指数的研究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强国内涵和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成员马晓强及其团队对教育强国指数的内涵进行解析。

——编者

教育强国指数的由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开启了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强国建设任务的时间表——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为实现教育强国建设目标,需要对教育强国的内涵和实现路径开展深入研究。在此背景下,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在对中外相关研究文献、教育指标数据等充分研究与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基于国际权威可比指标构建的用以综合评价全球各国教育强国发展水平的指标,提出了教育强国指数。教育强国指数包括四个维度:机会公平、质量水平、服务能力与可持续发展潜力。

通过对世界主要国家教育强国之路的深入分析,课题组认识到教育强国本身具有阶段性和时代性。现当代教育强国历程,以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教育为起点,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段: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期,教育强国以义务教育普及为主要特征,为教育强国1.0时期;二战后到20世纪末,世界主要国家在义务教育普及后,愈发关注公平与质量问题,这一时期教育强国以追求教育系统内部的公平或质量为主要特征,为教育强国2.0时期;21世纪以来,各国在继续推进教育普及、公平与质量的基础上,对教育创新、教育服务支撑能力更加关注,这一时期教育强国以提升创新驱动服务发展能力为主要特征,为教育强国3.0时期;未来随着教育和时代发展还将进一步过渡到教育强国4.0、5.0等。我国教育强国建设要立足教育强国3.0时期的发展要求,有序推进。

同时,教育强国的“强”代表了世界范围内的比较竞争优势,是对特定国家教育发展水平进行国际比较而得到的相对更优态势,而综合指数方法为开展国际比较研究提供了参考。指数方法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衡量和评价发展的综合性方法。为此,课题组设想,通过构建教育强国指数,对全球各国的教育强国水平进行综合性评价。

教育强国指数的考察维度

教育强国指数的构建,需要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以科学界定教育强国内涵,合理设置指标体系框架。

课题组认为在当前教育强国3.0时期,教育强国是在教育公平、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等综合实力方面具有突出地位和世界影响的国家,表现为四个方面内在要求:一是全过程的教育公平,人人有机会公平地接受各级教育,受教育权益得到充分保障;二是高质量的教育水平,儿童少年青年不仅有机会进入学校,还能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为个人发展奠定扎实基础,基础教育至少合格达标、吸引青少年参与完成,高等教育办出世界水平,在全球有影响力和吸引力;三是适切性的服务能力,教育通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水平的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撑;四是可持续的发展潜力,教育系统要获得充足的经费和师资保障其发展的可持续性。这四个方面共同构成教育强国指标体系框架。其中,教育机会公平和教育质量水平是全球教育发展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延续自教育强国2.0的教育发展的两个基本维度;教育服务能力是教育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和水平,在教育3.0时期有了更高要求,这三个维度对所有国家而言都是越高越好,可反映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综合实力,因此共同参与教育强国指数的测算。而可持续发展潜力反映的是国家对教育发展的保障水平,该维度指标数值并非总是越高越好,充足基础上的高效投入优于低水平的量的投入,因此该维度不纳入教育强国综合指数测算,而是作为考察教育强国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考。

教育强国指标体系框架确定后,要进一步明确指标选取原则,完成教育强国指标体系的构建。教育系统本身是复杂而且多层次的,教育强国指数作为一个反映国家层面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指数应简约、可比、可行、可操作,且要高起点、高要求,既反映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又体现当前时代的新要求。教育强国指标的选择遵循教育强国进程的历史逻辑,针对教育强国3.0时期的阶段性特征,有所侧重地选择核心指标;同时保障所选指标应国际可比、数据可得、来源权威、统计口径明确统一,保证研究结论可验证。

围绕机会公平、质量水平、服务能力与可持续发展潜力等教育强国指数的四个维度,选择纳入共计17项具体评价指标,其中机会公平、质量水平、服务能力三个维度的14项指标参与了教育强国指数的测算。

数据模型测评的结果显示,教育强国指数与经济社会指标存在显著关联,反映了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入联系,也在一定程度上检验了教育强国指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体看,教育强国指数与人类发展指数(HDI)的相关度最高,因为教育水平也是HDI构成成分之一,二者的相关系数超过0.91,教育强国指数排名前15位的国家均属于极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教育强国指数与人均GDP存在中高程度的关联,同期教育强国指数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超过0.63,显示出教育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指数显示: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教育强国指数的测评结果显示,从2012年到2022年(国际数据的更新通常有两年的时间滞后性,因此2022年度教育强国指数测评中大部分指标的数据来源于2020年),我国教育强国指数由第49位上升到第23位,进步26个位次,是全球进步最快的国家,进步位次是第二位国家的两倍多,这充分印证了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与进步。从全球来看,多数国家的教育强国指数值也呈增长趋势,排名位居前列的国家名次相对稳定,并略有波动,2022年度排前15位的国家分别为: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荷兰、瑞典、新加坡、芬兰、俄罗斯、法国、加拿大、韩国、丹麦、瑞士和奥地利,教育强国你追我赶,不进则退。

我国在教育强国指数框架的各分维度也取得明显进步,从2012至2022年与教育强国指数排名前15位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当前只在机会公平维度还有差距。具体来看,教育服务能力维度进步幅度最大,由排名第57位进步到第22位,进步35个位次;其次是质量水平维度,由排名第30位进步到第8位,进步22个位次;教育公平维度由排名第79位进步到第61位,进步18个位次;只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维度基本保持稳定,排名在32-37位之间,与教育强国指数排名前15位国家在该维度的平均排名(40位上下)基本相当。测算结果还显示,教育强国指数排名位居前列的国家其可持续发展潜力并非最高,但也均在中等偏上水平,可持续发展潜力维度指数得分偏低的国家其教育强国指数也偏低,充足的保障是教育强国发展所必须。我国教育可持续发展潜力整体居于中等前列,并有效支撑了我国教育强国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2022年,我国教育强国教育质量水平维度指数得分排全球第8位,位居世界前列,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质量越来越赢得国际认可。具体表现为,我国基础教育在国际学生成就测评(PISA)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部分参与省份学生的PISA成绩多次排名第一,总体方面,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数据显示我国8年级学生在语文、数学、科学学科达到中等及以上比例约为80%与PISA测验反映出的经合组织(OECD)国家平均达标率基本相当;我国高等教育留学生规模已居全球第8位,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在世界有影响力的高校排名中入选Top200的高校数(取QS、THE与US.NEWS三大排名平均值)逐步提升,平均入选高校超9所,已居世界第6位;本国培养科学家获诺贝尔科学奖实现突破。整体而言,我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质量越来越赢得国际认可。

2022年,我国教育强国教育服务能力维度指数得分排第22位,世界排名由中等跃居中上。我国在教育服务能力方面形成了一些优势领域。我国高等教育毕业生中理工学科所占比例保持在40%以上,位于各国前列,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理工人才。我国科学家占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比例逐年提高(编者注:“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是科睿唯安基于web of science中21个大学科领域收录的自然和社会科学领域前1%论文引用情况及篇数分析评分得出)2020年排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我国科学家在其所研究领域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为国家科技创新提供支撑。根据欧盟数字经济与社会指数报告,我国数字化人力资本得分不断提高,排名提升,最新排名为第15位,说明我国拥有了更多具备基本数字技能的公民和数字化熟练劳动力,从而可以更好地应对数字社会发展需要。我国整体教育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指数提示:我国教育发展仍面临挑战

教育强国指数测评结果还显示,相比教育强国指数先进国家,我国教育发展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全面实现赶超与突破尚需时间和努力。

教育强国的四个维度方面,我国在机会公平维度排第61位,与教育强国指数排名前15位国家平均排23位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具体表现为我国高中阶段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仍明显低于教育强国指数前列国家。教育强国指数排名前15位国家中有11个国家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100%,最低为96.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平均水平达83.5%,最低为63.3%,而我国2020年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为91.2%和54.4%,这些数据提示我们,我国在促进青年充足且公平地接受高层级教育方面仍需努力。

我国要以更高水平教育普及为基础,提升全民族文化教育水平。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发达国家普及义务教育之后的优先任务,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将免费中小学教育年限提升到12年至13年,甚至纳入强制性教育范围。经合组织认为,高中学历是当前期望年轻人对社会作出有效贡献的基本教育水平,高中学历青年的就业率比高中以下学历青年高约20个百分点。在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应将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作为国家战略。虽然我国人口出现负增长,出生人口下行,但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未来到2033年我国高中阶段学龄人口持续处于较高规模,全面普及任务仍然艰巨。高等教育方面,未来到2035年我国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处于7000万以上的较高水平,需综合考虑我国产业发展需要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等因素,合理调控高等教育招生人数增长区间,并不断优化学科专业招生结构。

我国教育服务能力还有短板,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就业人员中高技能人才占比、每百万人口中研究人员数还排名偏低。2020年,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测算,我国2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5年,排全球第86位,排名偏后,与教育强国指数排名前15位国家12.7年的平均水平相差3.2年。2020年,我国参照国际标准按就业岗位分类的对就业人员有更高专业技能要求的高技能岗位就业人员占比约19.6%,排第106位,与教育强国指数排名前15位国家接近50%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明显。2020年我国每百万人口中研究人员数为1585人,排第43位,与教育强国指数排名前15位国家5641人的平均水平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我国可将成人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突破口,提高数字化人才培养力度和水平,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推进世界科学中心和人才中心建设。随着不断变化的技术、社会和国际变革,各国越发关注大学后教育,将人力资源开发的突破口转向成人教育。当前我国成人教育更多为老年教育、休闲教育,未来要从人才强国的角度重新认识成人教育的重要意义,加快建立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体系。近年来数字社会快速发展,数字化人才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全球主要国家都先后发布了教育领域数字化国家战略规划。我国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毕业生的比例和规模虽全球领先,但仍缺乏人工智能、半导体等许多领域的顶尖人才。中国的教育数字化发展战略还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提高包容性和社会支持体系参与度。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重视基础研究,才能永葆自主创新能力。我国要加强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和人才培养水平,为人才成长和用好人才构建良好生态,加快推进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强国内涵和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负责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统计分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马晓强。该文执笔人:崔吉芳,课题组成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统计分析研究所副研究员;万歆,课题组成员、该所助理研究员)

2023-06-07 崔吉芳 万歆 ——教育强国指数是咋回事儿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4676.html 1 观世界 看中国 观历史 看今天 44,67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