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华夏周末

让城市可听可看可感知

卢永琇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4月29日   第 06 版)

约上三五好友一睹期待已久的音乐文物特展,周末带孩子沉浸式体验一次“文物保护记”,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美术馆寻美之旅……近几年,看展式社交蔚然成风,“到博物馆去”成为无年龄、职业、爱好、生活方式之分的社会新风尚。

城市文化的地域性表达

一个好的博物馆,一个有影响的展览,是城市文化的刻度,也是一代人的心灵印记。

天津博物馆立足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独特城市文化风貌,以中国古代文化艺术资源讲好中国故事,尽显民族文脉。今年春节以来,天津博物馆接连推出“再现高峰——馆藏宋元时期文物精品特展”,又紧锣密鼓策划小而精的“桃源何处——馆藏仇英《桃源仙境图》特展”,《雪景寒林图》《桃源仙境图》等珍贵“家底儿”的亮相,讲述如何从城市精神文化品格中汲取能量,吸引众多外地观众千里迢迢来看展,让更多人愿为一个展赴一座城。以陈列展览为抓手,天津博物馆以深厚的人文积淀、无可比拟的文化内涵优势,赋予了天津这座城市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品位。

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战略推动下,博物馆逐渐呈现出内涵式发展、本土化融合和地域性表达等趋势,梳理国家文化记忆,溯源城市文脉,在给予民众精神享受和提高文化修养的同时,引发更多关于文物内涵、城市文化、身份认同等广泛的公众性思考,发挥出强大的内生动力。

社会参与的外延性拓展

支撑博物馆向内而生蓬勃发展,最终是要落脚到扎实的学术研究上,但单靠博物馆内部“愚公移山”般的研究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破圈”借力,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学术研究,弥补自身薄弱环节,故宫博物院面向社会进行课题项目研究就是很好的范例。

“开放课题”计划始于2021年,短短40天内共收到来自高校、社会科学院与科学院系统,以及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系统和其他科研机构的项目申请书227份。最终入选的41项课题,包含了古藏文与古蒙古文等少数民族古文字研究等“冷门绝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藏《清内殿古物陈设账》的整理与研究等“海外遗珠”,以及康雍乾时期宫廷锭子药考证及传统工艺复原研究等“存世珍宝”,体现了专业精深、材料新颖、理论总结、应用转化、文化传播等特点。通过社会参与,发动社会力量从不同学科背景与关注领域出发,从不同的视角挖掘阐释博物馆的多重价值。

置身一座13米长的体感交互“知音墙”,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随手触摸墙面,九种青铜乐钟图像就展现在眼前,在时间的洪流中闪闪发光。这是天津博物馆内“声动千年”──中国古代音乐文物特展中的一幕,借助天津美术学院数字研发技术,联合打造了一座由中国古代乐器构成的“元宇宙”,以丰富的视觉审美、多元的感官体验和有趣的互动形式,增进了观众对古代乐器的了解,让“千年文物”散发勃勃生机。社会参与不仅是强健博物馆内生力量的外部帮手,也连接博物馆与公众双向奔赴的桥梁。第四届天津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大赛广泛吸纳社会参与,“板凳上的博物馆”“美术馆大思政课”等让“殿堂”变成“学堂”,博物馆不再是冰冷的建筑和文物,真正成为城市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城市活力与文化复兴

“邂逅·天津”创意城市艺术计划继“戏剧盲盒”之后,再次打开“艺术盲盒”,与天津博物馆联合推出《色·境》艺术盲盒系列之——先锋舞蹈剧场。剧场灯暗下,追光灯亮起,唐人摹写王羲之草书《寒切帖》在舞者的演绎下,舞台为纸,舞者为笔,一步一法,恰似一笔一墨,水墨穿行间,绘成一卷“行动的书法”。

国际博协公布的博物馆最新定义,突出向公众开放,强调可及性、包容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在社区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博物馆在彰显城市精神文化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当下,人们在博物馆中不只是看展品、听讲解,通过影像“打卡”,更收获了基于城市文化和现代生活为一体的体验感与氛围感,折射出博物馆更开放更包容的姿态,彰显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认同,以审美体验和文化品位激发了城市的现代活力。

文化生态的变化,也引发了文化复兴的新浪潮。由民间自发的以年轻人为主力的文化复兴,涉猎了包括传统节日、古风流行音乐、新式汉服、古风舞蹈、传统美食、书法绘画、历史、建筑、家居、茶艺、武术等方面。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180度转变,从排斥、老土、无感,到吸引、拥抱、追求,似乎在一夜之间,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流行文化一起站到了时代前列。在这浪潮之下,博物馆必将乘势而为,以更智慧的管理服务、更开放的社会联动、更广博的开放姿态,融入城市文化生态,迎八方来客,展文化精彩。

2023-04-29 卢永琇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2792.html 1 让城市可听可看可感知 42,79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