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相互交织的背景下,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根本性、关键性的作用。3月份公布的新版《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提出“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这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系统化、整体化推进社会治理的一次自我革命和制度创新。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激发治理动力与活力,进一步提升治理水平和群众工作能力,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与基层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树立大治理观。大治理观,也是新治理观。强调治理整体性、结构性、立体性、动态性、综合性思维,强调社会治理不同层级和方面的有机统一,都体现了大治理观的理念精髓与思想内核。社会治理、基层治理、市域治理等,实践中往往彼此关联、交叉重叠,都可以包含在大治理、大社会的范畴之中。大治理观要求在整体性目标统摄下,充分理解和把握整体与局部、条条与块块、横向与纵向的关系。研究者应当善于梳理治理脉络与结构,在纵横交错的层级中展开系统性研究。
坚持人民至上。树立大治理观,其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推进治理现代化,需站在人民立场,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重大工作和重大决策必须识民情、接地气。治理活动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只有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才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过程中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坚持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处理好治理中若干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和整体推进,要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这六大关系既辩证统一又一脉相承,既着眼长远又脚踏实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是我们党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为我们驾驭复杂局面、战胜风险挑战,稳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沿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阔步前行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国在推进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但一些深层次问题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亟待解决,比如地方改革创新的探索积极性正在下降;有些干部缺乏担当作为精神;区域发展差距仍然存在,治理现代化在区域间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仍然突出;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强,层层压力传导和制度刚性有余,弹性活力不足;社会利益关系已逐步进入内卷化的“存量博弈”时期,调整利益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国家治理制度叠加堆积、固化僵化倾向明显,运行受阻而成本增高。只有准确认识国家治理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国家治理中复杂关系,才能推动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慎始敬终、行稳致远。
今后一个时期,善于化解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稳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正确把握并着力处理好以下若干关系:国家治理中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思想理念与方针政策的关系;长期目标与近期任务的关系;重点工作与一般要求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整体与局部关系等等。只有深刻理解这些关系,才能准确把握和科学回答国家治理中的中国问题,有效化解前进中的风险和隐患,持续增强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国家治理的水平。
走中国式共同富裕之路。实现共同富裕是党的历史使命,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中国式现代化是迈向美好生活的现代化。“美好生活”是对共同富裕目标的诗意表达,是对中国未来远景的描述,体现着全中国人民的幸福向往。美好生活,即要锚定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顺应人民对文明进步的渴望,努力实现物质富裕、政治清明、精神富足、社会安定、生态宜人。美好生活,让现代化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既增进当代人福祉,又保障子孙后代权益,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得到完善和提升,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身特色的制度体系和治理举措,淬炼了独特的治理能力。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彻到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我们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使治理体系与治理水平充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实现国家治理既井然有序,又生机勃勃、活力迸发,实现百姓安居乐业、社会海晏河清、政治清明景和,进而迈向协和万邦、国泰民安的良政善治境界。
(作者系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