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委员故事

姜明:我希望成为政协委员

本报记者 张园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4月18日   第 08 版)

姜明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

姜明: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

2022年8月,作为行业专家,姜明第二次参加了全国政协“加强黑土地保护”民主监督调研。

那时,他随调研组深入抚远、建三江、富锦、桦川等地,在田间与农技专家、水利专家交谈,在企业观察智慧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在调研座谈会上提出专业建议。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愿望越来越强烈。

“我也希望成为政协委员!”回忆起当时的心情,姜明不由笑了,“政协协商平台的重要性,政协委员的担当,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成为政协委员履职的初衷,是姜明对于调查研究的重视。身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的总指挥,姜明这两年走遍了7个万亩级核心示范区的30多个市县,写下了一本本扎实的调研报告。

他深情地说,“黑土地的健康,承载着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功能。”由于高强度利用及大风、暴雨侵蚀下,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地面临“变薄、变瘦、变硬”的问题。然而,粮食稳产增产的刚性需求,意味着我们不能以休耕的方式保护土地,必须在利用中保护。“各地黑土地情况复杂不一,哪种技术体系行之有效、哪种模式适宜推广,这些问题只能在实地调查研究中得出。”

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后,再参加调研,变化的不仅是身份,更是内心的使命感。用姜明自己的话说:“以前作为专家献计建言,我的压力并不太大。但成为委员后,站在更大的平台、从全国的层面思考问题,我感到肩上担子更重了,总担心自己做得不够。”

经过一次次调研,姜明总结了一些问题。目前,提高黑土土壤有机质的措施主要有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轮作休耕、种植绿肥、种养结合等。“但是,黑土地的科学研究技术成果还不能有效利用到黑土地保护的工程项目建设中;土地经营者主动开展用好养好耕地的积极性不高;缺乏针对农业的大科学装置……”他反复思考打磨,最终形成了《促进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成果转化 助力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等3件提案,带到了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小组发言时,姜明提出了建设“黑土地土壤产能数字模拟”大科学装置、推进黑土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技术推广工作网络化和规范化、加快科技成果落地并产生实际效果等多项建议。

“两会”期间,除了自己发言之外,姜明还格外认真倾听其他委员的建议,通过与其他专业领域委员的交流,他对“提高农民积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农业绿色发展,坚持用养结合,综合施策,确保黑土地不减少、不退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政策措施,龙江模式、梨树模式2.0等黑土地可持续利用技术体系得以推广。“然而,不论秸秆还田、种植绿肥,还是轮作休耕、种养结合,最终都需要黑土地的直接耕种者发挥主动性。”

姜明考虑,除了要探索将耕地地力等补贴发放与黑土耕地保护措施落实挂钩,还要加强黑土地保护宣传力度,让大家懂得保护黑土地是有利于子孙后代的事。同时也要强化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建设,让耕种者熟悉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具体规程及技术要点。“接下来,我打算针对激发广大经营者的主动性,收集更多的社情民意。”

姜明回到了研究所,但他作为政协委员的履职还在继续。以往每年,他都格外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仔细研读其中关于农业的部分。“今年在人民大会堂聆听政府工作报告,跟以前的心情很不一样。”

当听到“加强耕地保护,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完善水利设施,新建高标准农田4.56亿亩……”姜明心中涌起了自豪感,觉得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重意义。“对于科研人员来说,研究工作能为老百姓作一点贡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出一份力,是莫大的嘉奖和鼓励。”因此,他第一时间就把“两会”精神、政府工作报告重要内容在单位进行了宣讲,“大家很受鼓舞,更有潜心科研的干劲了。”

对于下一步履职,姜明早已做好打算:“我会继续加强黑土地保护、生态安全屏障建立、耕地保护宣传等方面的研究,一步一个脚印,锚定农业强国建设目标前进!”

2023-04-18 本报记者 张园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2104.html 1 姜明:我希望成为政协委员 42,10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