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粮食主产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体系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这充分体现了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重要性。
近年来,粮食主产区粮食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为我国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客观存在主产区“粮财倒挂”问题突出、主产区与主销区缺乏利益协同机制、现行补偿政策亟待完善、粮食补贴成效需要提高和粮食生态安全关注不够等诸多问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粮食主产区生产积极性,应该着手解决上述问题。
建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金。粮食主销区是国家粮食政策最直接受益者,因此,应建立粮食主销区对主产区的发展直接补偿机制。在此基础上,以国家投入为主、粮食主销区投入为辅,设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金。
强化向粮食主产区转移支付。加大向粮食主产区转移支付力度,通过税收优惠、专项补助和贷款贴息等方式,在国家层面统筹建立粮食专项财政补偿体系。各种奖补政策与粮食产量挂钩,并综合考虑粮食调出量、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等指标,确保主产区财政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加大支持主产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助推主产区和种粮农民实现粮食生产节本增效。
加快建立粮食产销区的利益协同机制。按照谁受益谁补偿和近邻原则,建立产销区互相配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协同机制,推动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在国家层面统筹安排、引导主销区主动参与主产区粮食生产基地、仓储设施、加工园区、网络营销、物流运输的建设,变以前的“供需合作”为“供应链合作”,加快形成多元化、规模化、现代化的粮食产销合作新局面。
大力支持主产区发展粮食精深加工。针对主产区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缺乏强劲带动支撑的困境,多措并举扶持主产区发挥粮食资源丰富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提高主产区粮食就地加工转化能力,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实现从粮食大省向粮食强省转型。
探索建立目标价格补贴制度。探索以目标价格为方向的补贴制度,推动粮食生产者补贴与最低收购价政策向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转变,实现国际国内粮食价格接轨。国家应放开高端大米等粮食产品出口限制,与日本大米同台竞技,发挥主产区粮食品优量足优势,积极抢占国际高端大米市场,有效提升我国粮食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影响力。
进一步提高粮食补贴成效。要尽力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不断提高粮食补贴成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粮食补贴制度,通过对粮食生产者信用评级,将粮食补贴与其信用等级挂钩,在备耕阶段向生产者发放部分补贴资金,有效缓解粮农,尤其是种粮大户的资金需求。
将主产区纳入生态补偿政策扶持范围。针对主产区为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经济发展受到较多限制的现状,应采取与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基本相同的补偿政策,加强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建设,体现对粮食主产区的生态关怀和人文关怀。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政协副主席、民革吉林省委会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