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金平 通讯员 李茜茜
春潮涌,竞争先。进入2023年以来,云南各地陆续开启“两会时间”,代表委员们议发展、话民生、提建议,彩云之南呈现出万众一心促发展的良好态势。
“省委科学谋划了新时代云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提出实施‘3815’战略发展目标,制定了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不久前,参加云南省政协全会的政协委员们发现,省政府工作报告频频提到“3815”战略,并用“两个确保”强调要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推进云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这一战略发展目标变为美好现实。
“3815”战略是云南省委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云南实际结合点,提出的“三年上台阶、八年大发展、十五年大跨越”战略发展目标谋划,确保到2035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聚焦“3815”战略,委员们集思广益,交流协商,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云南篇章,加快改变欠发达后发展的基本省情积极建言献策。
“3815”战略提出,未来三年是云南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阶段。如何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支撑高质量发展?“通过多年持续发展,云南已成为世界三大花卉生产区之一,亚洲第一的鲜切花交易中心,形成了千亿级产业规模。”省政协委员杨皕建议,建立省级全产业链“链长制”推进机制,编制全产业链发展五年专项规划,建立云南省花卉产业发展基金,打造一批国际性花事活动品牌,积极拓展花卉国际市场,助力云花打造世界地标产业。
“云南绿色能源充沛、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有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广阔市场。”省政协委员杨蔚玲认为,应把新能源电池产业培育成云南又一支柱产业,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价值链“五链融合”,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和金融产品,开展资本招商。
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云南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也是推动云南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去年11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云南加快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意见》,让委员们振奋不已。
省政协委员王迅建议,要抢抓RCEP实施机遇,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强化跨境产能合作,优先发展总部经济,建设磨憨国际口岸城市,更加优化营商环境,推动辐射中心建设开创新局面。
“要注重人才培养,为推动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不仅要引进国际高层次人才,还要对云南涉外企业及龙头企业人才加强非学历教育和培训,特别是强化他们对南亚东南亚国家商事法律和相关政策的认识。”省政协委员贺鉴建议道。
作为后发展和欠发达地区,云南要实现后来居上、跨越发展,还必须打通堵点、补齐短板。“当前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较少,已落地的项目比较孤立,不能有效形成产业链。”省政协委员李昊城建议,尽快编制出台云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导规划意见,并通过引导技术创新、规模扩张和并购重组等方式,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且引领行业发展的标杆企业。
针对云南高原特色产业存在的特色品牌规模效益不足、产业化水平不高、品牌附加值较低等问题和短板,省政协委员朱党柱建议,加快特色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并积极开展“四季云品·产地云南”线上线下推荐,着力培育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
高质量发展是城乡协调、统筹推进的发展。省政协委员赵春山认为,云南省“三农”工作仍是短板弱项,农民增收、脱贫地区农村发展仍是重点和难点。他建议,加快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聚集资源、聚合力量,推动要素向农业产业化发展汇聚。同时完善产业帮扶全覆盖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为农民带来实惠收益。
“如今在农村,手机是新农具、直播是新农活、数据则是新农资。”省政协委员张云勇表示,“数字经济”是大势所趋,也是发展经济的主战场。“十四五”期间,应充分利用“数字经济”红利,让农民把小产品做成大买卖。
省政协委员赖庆奎认为,推进乡村民宿的发展,不仅可以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还能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建议各地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建筑特色等进行差异化的发展规划,积极打造集乡村观光、体验、品鉴、休闲与购物等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
“3815”战略提出“创造人才发展最好环境、最优生态”,也引起了委员们的强烈共鸣。省政协委员陈冬海建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继续推进各类人才交流会的举办,加强年轻人、高学历、高收入人群的引进,并加强教育规划,推动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
省政协主席刘晓凯提出,中共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省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确定的“3815”战略发展目标,切实把人民政协界别众多的特点体现好、把委员专家人才济济的优势发挥好,以高质量建言资政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