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颖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天地间生机勃勃,蕴含着奋发进取的力量。近日,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为观众带来了新春戏歌《春夜喜雨》。传统戏曲+诗词,古今对话,回味悠长。本报记者专访陈智林,请他讲述在川剧艺术守正创新中的实践和思考。
融合创新唱出川剧好声音
文化周刊:在您最新的戏歌作品《春夜喜雨》中,用悠扬浑厚的川剧声腔表现诗词经典,配上杜甫草堂的优美画面,令观众耳目一新,仿佛身临其境。作品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如何想到用这种艺术形式?
陈智林:杜甫的《春夜喜雨》传神入化,意境悠远。春雨降临,滋润大地,让人们心里洋溢着喜悦的情感。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我们希望通过这个作品让人们产生情感共鸣,祝福祖国明天更美好,凝聚起奋发的力量,奔向幸福的生活。而在新春时节推出这首戏歌,也契合了春天万物蓬勃生发、气象万千的情景,带来美的艺术享受。
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川剧则是巴蜀大地上传承的戏曲艺术瑰宝。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是这些年来我的艺术思考和实践。我和著名作曲家李天鑫合作,陆续创作了《定风波》《峨眉山月歌》《蜀相》等戏歌,还有川剧音乐交响诗《红楼吟》,未来还准备在戏曲+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与交响乐的融合。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审美形式,提供一种观众乐于接受的了解川剧艺术,以及四川文化和风土人情的通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地方戏曲如河南豫剧、广东粤剧、陕西秦腔都有一系列普及各自文化的方法。川剧艺术有300多年的历史,融汇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充分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以诗词为载体创作川剧戏歌,唱出川剧好声音,本身也是传统戏曲融合创新发展的尝试。
文化周刊:川剧是传统艺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把握好创新和传承的关系?
陈智林:所有的文艺作品,实际上都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比如杜甫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诗句,是对他人生的精神和情怀的诠释。还有苏东坡的“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些能够流芳千古的诗句,都有诗魂、诗情、诗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用川剧来表达经典诗词,也是我们艺术创作的精神和情怀所在,将戏曲、诗词与今天的审美情趣创新融合在一起。
我一直认为,守正创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关键词。不守正就没有价值,不创新就没有生命力,川剧艺术的生命力在守正和创新的互相契合中生发。守正要守住传统的精神和灵魂,而创新则是在厚重传统的基础上,用新的时代和生活赋予川剧新的生命力,让它活起来,从而让观众动情。
艺术创作没有“弯道超车”
文化周刊:去年底,您担纲主演的川剧《草鞋县令》在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得文华大奖,受到广泛好评。这部戏有什么特点?
陈智林:《草鞋县令》讲述的是清朝嘉庆年间什邡县令纪大奎治理水患,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的故事,这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2015年,我到德阳市深入生活采风创作时,听到了老百姓口口相传的“草鞋县令”的传奇故事,感到这是一个好题材。我一直认为,艺术创作要扎根生活,好题材就在生活里,就在我们身边,丰厚的地方文化有不断挖掘的空间,我几十年来的川剧创作也一直聚焦于四川文化的表达。
《草鞋县令》最初是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与四川什邡联合打造的校地项目。我还担任着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的院长,为了给师生提供舞台锻炼机会,产教融合,打造了这部戏。2018年首演后,我们在四川艺术节、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演出,并入选国家文旅部“2020年度国家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大家越来越感到这部戏的生命力和价值,也越来越感到它打磨和提升的空间还很大。为了角逐文华大奖,我们广泛吸收专家意见,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从立意、内容、音乐等全方位精益求精。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把原本“反腐倡廉”的廉政主题升华为以民为本的情怀,塑造一个勇于斗争、善于斗争,亲民、为民的清官形象。
文化周刊:戏曲艺术的发展,好作品是关键,如何打造精品力作?谈谈您的体会。
陈智林:任何艺术形式发展关键都在于用作品说话。用多样的传播方式向观众推广川剧艺术,最终也是希望观众能走进剧场,欣赏川剧、喜爱川剧。而优秀的作品,就是最好的表达方式,让观众能够全方位、立体地、自然而然感受到剧种的魅力。
我们正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中华大地生机蓬勃,涌动着无数精彩的人物、精彩的故事,所以,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中去,与时代同频共振,把好故事挖掘出来。
古往今来,优秀文艺作品必然是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有机统一的结果。高质量的文艺作品,“内容选材要严、思想开掘要深、艺术创造要精”。所以,必须用最真诚的心思和情怀投入创作,让每个细节都出自本真。一部好戏总是经过不断打磨而成的,拿《草鞋县令》来说,正是因为敢于在艺术上真正放下重新起步,并且锲而不舍精心磨砺,才受到观众的喜爱。所以,我深深感到,艺术创作没有捷径,没有“弯道超车”,一切都要脚踏实地,在日积月累的艺术探索中,不断找到创新的方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戏曲艺术对于传承中华文明,丰富人民美好生活具有重要作用。优秀的戏曲作品寓教于乐,润物无声,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坚定文化自信,凝聚前进力量。所以,我们要不断守正创新,不断打造精品力作,推动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