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生态周刊

2月5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突破600亿立方米(含东线一期北延应急供水工程)。按照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计算,相当于为北方地区调来了超过黄河一年的水量。

600亿方南水如何安全北上?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2月09日   第 06 版)

2月6日,技术人员在检查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北京大兴支线机场连接线的管道质量。新华社发

本报记者 王菡娟

截至2月5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已调送600多亿立方米的清水北上。在这条不可或缺的供水生命线背后,有着众多“黑科技”在支撑,也正是这些最新成果的应用,确保了工程安全平稳运行,滋润华夏大地。

工程安全:科技成果筑起输水长城

兔年春节假期,43岁的中线穿黄管理处巡查员王素娟依然坚守岗位。一大早清点好装备,开始一天的忙碌,“过去巡查全靠人工监管,如今,通过手机上的中线工程巡查维护实时监管App系统,发现问题后拍照上传,做到了巡检有计划、过程有监督、事后有分析、处理可追踪,实现了管理的信息化。”

中线工程巡查维护实时监管系统具备多项管理功能,涵盖了工程安全运行8大类30个专业,实现了“人员管理一个不少,问题管理一个不落,过程监理一个不缺,标准执行一个不漏”的精细化管理目标。

当万家团圆的时刻,像王素娟一样,中国南水北调集团2200多名干部职工默默坚守在一线岗位,日夜守护事关亿万群众饮水安全的生命线,筑起了一道坚固的输水长城。

2月5日,中线工程已实现2977天的不间断供水。如何在保证工程平稳运行的前提下,实现对工程的不停水检修一直是运行管理者思考的焦点。

“我们应用了很多高科技手段,其中‘南水北调工程应急抢险和快速修复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项目被列入‘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中线公司先后开展了复杂条件下长距离地下有压箱涵不断水渗水修复技术研究、水下衬砌结构修复技术与设备研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值得一提的还有水下机器人的成功应用。目前,灵活快速的1米每秒流速400米缆水下机器人、适用于穿黄隧洞长距离检测的4.5公里缆水下机器人和适用于2米每秒流速1公里缆水下机器人先后研发成功,活跃于中线总干渠。

与此同时,近年来,中线工程调度人员总结经验,依靠冰情预报预警系统,适时拦冰、融冰、扰冰、排冰。基于气温、水温、冰情预测,研发应用了冰期监测和运行调度服务平台,对未来15天内的冰情类型及相应的调度模式进行预测预报,动态调整运行调度模式,保障了工程及输水安全,提高了冰期输水效率。

供水安全:智慧调度实现人水和谐

邢台“百泉”复涌,滹沱河、瀑河、白洋淀等一大批河湖重现生机,南水所到之处,大地一片欢歌,华北地区浅层地下水水位止跌回升。截至目前,中线累计向北方50余条河流进行生态补水90多亿立方米。

如何保障规模宏大、输水过程状况复杂、控制节点多、技术要求高且渠道调蓄能力有限的总干渠运行安全是运行管理工作必须解答的课题之一。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研究建立的供水计划生成模型、冰期输水调度模型、总干渠水力学模型已充分应用到工程调度运行中,为调度应急预案提供了技术支撑。开发应用的中线工程自动化调度系统包括自动化调度闸控系统、自动化调度视频监控系统、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水质监测系统、中线天气App、中线水量调度系统等6个子系统,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确保了中线总干渠的供水安全。

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先行先试是水利部科学推进数字孪生流域建设的重要举措。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先行先试工作在水利部组织的中期评估中获评“优秀”。“数字孪生南水北调(洪泽泵站)大型泵站水泵声纹AI监测系统”获评优秀案例。这个由江苏水源公司开发的声纹AI监测模型、视频AI识别模型、单站经济运行模型,在南水北调洪泽泵站2022年北延应急供水、2022-2023年度调水中得到了应用。

中线公司预研的视频智能识别模型,在中线长葛管理处先期试点后,经过汛期和实际场景检验,缩短了工程现场事件响应时间,提升了中线安全管控能力,有力保障了2022年汛期输水调度工作。

600亿立方米南水北上,受水区通过水源置换、生态补水等综合措施,复苏沿线河湖生态。东线沿线利用抽江水及时补充蒸发渗漏水量,使湖泊蓄水保持稳定,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济南“泉城”再现四季泉水喷涌景象,永定河865公里河道实现了1996年以来首次全线通水,京杭大运河实现近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

水质安全:创新驱动确保清水北送

“以前,一直喝地下水,黄牙病很常见。现在喝长江水,口感好,水垢少。”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庞庄村的张金云说。自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来,东线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标准及以上,中线工程水质稳定在Ⅱ类标准及以上。

为了保证一江清水北上,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加强水源区和工程沿线水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完善水质监测体系和应急处置预案,以创新驱动确保南水北调水质安全,着力打造绿色生态工程的样板。

在科技创新上,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依托国家“十三五”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建设完成了中线总干渠水质预警预报业务化管理平台,具备数据展示、实时监测、预警预报、应急处置、数据共享、风险防控等功能。

2021年4月8日,经过三年攻关,南水北调中线浮游藻类AI识别研究取得突破,开发研制的智能设备在多通路藻类样本进样、聚焦、拍摄、识别及计数等方面突破性实现了自动化,能在无人值守条件下实现藻类的种类、比例、藻密度等多指标的自动分析输出。

机制上的创新也必不可少。

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输水通道和调蓄湖泊。多年来,南四湖流域遏制上游工业污水源头,修复数万亩生态湿地,形成了一条“绿色生态长廊”。2021年底,生态环境部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联合南四湖流域的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省生态环境厅,以及徐州、宿州、枣庄、济宁、泰安、菏泽、开封、商丘市人民政府,建立了南四湖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保护联防联控机制。南四湖从过去各省“独角戏”的管理模式,逐渐形成了共管共治的“大合唱”,南四湖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欢快的歌谣在微山湖上再次响起……

600亿立方米南水北上,华北地区虽然多了一条黄河的水量,但是,我国夏汛冬枯、北缺南丰的基本水情并没有改变。

“当前,我国水资源供应保障能力的不足,已经成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明显短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将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功能,坚定不移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中国南水北调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3-02-09 王菡娟 2月5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突破600亿立方米(含东线一期北延应急供水工程)。按照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计算,相当于为北方地区调来了超过黄河一年的水量。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7808.html 1 600亿方南水如何安全北上? 37,80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