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 帅
不久前,因为手机上的一条短视频,在上海工作的河南老乡刘先生变得有些坐立不安,视频里的孩子与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儿十分相似。
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这条视频的发布账号“宝贝回家—河洛天空”发去了私信,“没想到很快就收到了回复。”对方不仅热情地与他沟通,还帮忙联系了最近日期的亲子鉴定,最终确认了视频中的女孩就是他的亲生女儿。
这个寻亲视频账号的负责人叫杜向阳,来自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是“宝贝回家”公益组织的一名资深寻亲志愿者,他的社交平台如今已经发布了400余条寻亲视频。
对于普通人来说,回家是每天下班后推开门闻见的饭菜香,是春节前电话那头父母的声声期盼。然而对于走失者而言,回家的路却充满艰辛。在与亲人失散的无数个日夜里,陪伴他们的,是无尽的思念与孤独。幸运的是,在过去的11年,因为杜向阳的坚守,这世上有100余位走失者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家。在受助者的眼中,48岁的他仿佛一座灯塔,照亮了他们回家的路。
每天晚上,杜向阳总是格外忙碌。他要坐在电脑前,同时和十几个寻亲者、志愿者视频沟通,一点点启发寻亲者提供更多的信息,然后抽丝剥茧,分析线索。“一抬头,总是就到凌晨了。”杜向阳说。
杜向阳说,成为寻亲志愿者纯属偶然。“电视上知道了‘宝贝回家’,看到志愿者帮着失散家庭重新团圆,当时挺感动的,就想着自己是不是也能做这事儿。”杜向阳的性格雷厉风行,当天就申请加入了“宝贝回家”志愿组织。就这样,杜向阳开启了自己的公益之路,这一走已是11个年头。
“自从做了寻亲志愿者,手机就特别忙,经常有陌生人联系,希望帮忙寻找家人。”很难想象,从事公益之初,杜向阳几乎不会上网。“做了志愿者才开始接触网络聊天,回复消息都觉得手忙脚乱。”杜向阳说,那时他还只会用一根手指摸索着敲键盘打字,常常回复消息就要到很晚。
成为寻亲志愿者不久后,杜向阳就成功帮助一位求助人寻亲成功,这让他信心倍增。“那个女孩是从小走失,找到亲人时已经30多岁了,性格上有些敏感多疑。要去认亲那天,她打电话给我,希望我能陪她一块儿去,她说只相信我。”求助人的电话让杜向阳深受触动,随即便买了火车票前往商丘,和求助人会合。看着求助人时隔20多年与家人重新团聚的景象,杜向阳感动得落了泪,这次经历也更坚定了他做寻亲志愿者的决心。
2022年年初,杜向阳还成功帮助一位求助者完成了一次跨国寻亲。一直在英国伦敦生活的韩女士,无意间在网上看到了杜向阳帮人寻亲的视频,便尝试联系他寻求帮助。韩女士将自身情况悉数告知杜向阳,这场跨国寻亲便开始了。根据线索,杜向阳多次联系警方查询,再一一进行筛选、排除,最终通过DNA比对,成功帮助远在海外的韩女士找到了亲生父母。
“看着他们在视频电话中感动痛哭,互相说着这些年经历的事情,我觉得我做得再多都值了。”11年来,杜向阳也欣喜地收获了越来越多的同路人。“最初加入‘宝贝回家’时,河南省只有100多位志愿者。现在,我们洛阳的志愿者就有几百人了。”杜向阳说,他们个人的力量虽然有限,但一束束微光汇聚起来,就能为更多失散的亲人照亮回家的路。
如今的杜向阳已经可以熟悉地利用各种社交平台发布寻亲信息,最近他还在学习短视频剪辑。“求助人给的线索往往很零碎,剪辑成短视频,更方便传播,寻亲也会更加有效率。”杜向阳说。
这些年,身边总有朋友问杜向阳,做寻亲志愿者耗时费力,没有任何报酬,甚至有时还需要自己掏路费,为什么还要坚持做下去呢?杜向阳总会回答道:“做志愿者是一场双向奔赴,看上去好像一直在付出,其实收获得更多,那种成就感没办法用语言形容。”
“每次看到曾经走失的孩子最终成功找到亲生父母,双方相拥而泣的时候,自己比他们还要激动,就觉得自己做的事情特别有意义。”杜向阳说,11年间,即使自己已经见过无数次这样的重聚景象,但每一次,他依然感动得泪流满面。
这些年,在杜向阳的影响下,他身边的很多亲人朋友也加入了寻亲志愿者的行列。除了帮人寻亲外,杜向阳只要有时间,还会主动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希望用更多善意温暖身边人。“未来我想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参加更多的公益活动,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杜向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