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生态周刊

作为全球塑料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我国每年产生废弃塑料6000多万吨,其中30%左右被物理回收利用。每年有大量软塑包装被填埋或焚烧,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全链条循环体系助力软塑重获“新生”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2月29日   第 06 版)

上海杨浦宣传活动现场

本报记者 王菡娟

多种零食的外包装、装菜的塑料袋、日化品的软包装......这些生活中常见的软质塑料因回收较为困难多半直接“走”进了填埋场或垃圾焚烧场。12月22日,由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和绿色再生塑料供应链联合工作组(GRPG)牵头,多家单位共同发起的“软塑新生”项目正式启动,旨在建立软塑包装全链条循环体系,助力软塑包装“变废为宝”。

为何是“软塑”?

——体量巨大,回收利用亟须突破

“塑料污染治理是‘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每年有大量软塑包装被填埋或焚烧,某种意义上说,既是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是重要降碳潜力的浪费。”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总工程师韦洪莲在启动仪式上表示。

数据显示,我国是全球塑料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每年产生废弃塑料6000多万吨,其中30%左右被物理回收利用;由于回收价值较低,其余的70%中,有2760万吨随生活垃圾被焚烧,有1540万吨随生活垃圾被填埋。如果要生产出这些被焚烧或填埋的4300万吨塑料,则需要消耗7600多万吨优质原油,相当于2.5个大庆油田年产量。

据估算,2020年中国用于生产塑料包装4500万吨原材料中,用于生产塑料软包装的塑料原材料超过2000万吨。也正因为如此,近几年我国的塑料回收率一直徘徊在30%左右,虽然已居世界前列,可也陷入了增长“瓶颈”,塑料软包装回收利用亟须突破。

“原则上每种塑料都能回收利用,但相对于传统包装,单一材料的塑料在保障包装必要功能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利用阶段的流程复杂度,从而提高利用率。单一材质是易回收易再生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秘书长、绿色再生塑料供应链联合工作组副组长王永刚说。

实际上,早在2020年,由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国家邮政局等部门印发的《商品包装政府采购需求标准(试行)》中提出了商品包装层数不得超过3层,空隙率不大于40%;商品包装尽可能使用单一材质的包装材料等要求。

在政策的指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业内对单一材料塑料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软塑,则成为众多企业单一材料塑料包装的试验田,不断加入“单一材质”的大军。

“截至目前,玛氏公司旗下的多个品牌,如德芙、士力架、脆香米、宝路、伟嘉、美士等都在中国市场推出了单一材质软塑包装,以便更有利于后端循环利用。”玛氏中国公共事务总监鲍晨告诉记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21年2月1日,绿色塑料再生供应链联合工作组(GRPG)的《塑料制品易回收易再生设计评价通则》(以下简称双易设计标准)正式实施。理念正是在前端塑料制品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易回收性和易再生性,从源头提高我国废塑料的回收率和高值化利用。

为何一直在“沉睡”?

——供应链不够健全

尽管肩负着回收利用重任的单一材质的软塑包装被业内普遍看好,但回收情况却颇为尴尬:绝大多数包装袋都“走”向了垃圾填埋场或焚烧炉,并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

“塑料软包可以回收?这个我真的不知道,没有注意过这些包装的材质,我只知道塑料瓶要单独收集。”记者在北京丰台一个小区的垃圾站旁看见市民正将一包混合着塑料包装的垃圾丢弃。

“目前软塑包装回收价值未被有效挖掘、消费者对软包装回收的意识不强烈,同时也很难辨别其是否为易回收易再生的单一材质软包装。”王永刚坦言。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李景虹近年来一直关注并参与我国塑料污染治理,他坦言,“软质塑料回收一直是个难点。因其回收价值较低、使用过程中被污染的可能性较高以及消费者对软质塑料回收认知低等原因造成软质塑料的回收率远低于平均水平。”

多位业内人士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百事公司大中华区公共总监樊志敏告诉记者:“目前消费者对塑料软包装的可回收、再利用性认识不高,塑料软包装高值利用存在瓶颈。”

除了公众意识不强烈,鲍晨还提到了基础设施建设。“一些城市也建立了相应的分拣中心和再生利用设施,但包括软塑在内的可回收物的收集、分拣和再生利用设施缺乏,这对于后期的高值利用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在此之前,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呼吁为塑料废弃物设立专门的分拣机构,让这些资源尽快实现变废为宝。

“软塑包装变成单一材料只是第一步,单靠企业自身力量很难形成规模化的社会效应,需要政府、行业与企业携手,出台相关标准,共同来推动再生塑料的高值化利用。”宝洁可持续发展研发总监周宛棣说。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德元此前表示,“塑料污染防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广泛动员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力量,构建覆盖塑料设计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的全链条管理体系。”

“当塑料包装废弃物被回收之后,还需要有好的技术支撑和商业案例载体,真正实现回收废弃物的高值化利用。目前来看,每个环节都有挑战,但这同时也是巨大的机遇。”陶氏公司包装、卫材与健康亚太区市场营销总监肖科达说。

如何“新生”?

——多方携手打通产业链

政策有支持、市场有需求,企业有动力,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2月22日,由绿色再生塑料供应链联合工作组(GRPG)与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牵头,联合宝洁中国、玛氏中国、陶氏公司、百事公司、安姆科集团共同发起的“软塑新生”项目正式成立。

“希望通过项目的宣传和引导,让消费者关注消费品塑料软包装回收再利用,促进单一材质塑料软包装在日常生活中的正确回收分类、投放和再利用,探索社会化普及和回收规范的建立,从而实现物尽其用,助力绿色循环经济。”王永刚说。

据介绍,“软塑新生”项目是通过集合产业链各环节力量,以塑料制品易回收易再生设计标准为指导,旨在建立塑料软包装由设计-生产-消费-回收-再生-高值化应用体系。打破壁垒,实现塑料软包装的回收利用并逐步走向闭环高值化利用。

根据项目组设定的工作计划和目标,项目分为四个阶段,通过开展专项试点、示范、复制推广等工作,预期到2025年,范围扩展到全国一、二、三线城市,“软塑新生”项目实现年回收塑料软包装50000吨。

“我是资源,‘袋’我回家”。近期,由杭州舞环科技、爱分类爱回收、田强环保三家合作伙伴分别在杭州桐庐、上海杨浦、奉贤开展了线下活动。

活动现场工作人员为来往居民详细介绍了软塑回收利用的科普,并发放了塑料软包装专用回收袋,据悉,专用回收袋将在第一阶段免费发放30万只。“我以前真不知道零食包装袋、快递袋等这些可以回收利用,以后我不仅会收集起来分类处理,也会将这个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当地居民表示。

韦洪莲对“软塑新生”项目的实施表示肯定。“项目基于单一材质塑料软包装,选择试点城市推进构建回收利用体系,探索优化全产业链路,并开展经验交流和宣传教育。项目设计非常完善,也很有前瞻性,抓住了当前塑料污染防治的痛点难点,非常契合当前塑料污染防治和废塑料循环利用体系构建的需要。项目实施过程中,生态环境部固管中心也将给予积极关注和大力支持。”韦洪莲说。

李景虹也对项目寄予厚望:“‘软塑新生’项目是针对软质塑料回收体系建设的一个积极大胆的尝试,除了能够带动回收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思路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够直接影响消费者。希望项目能够顺利落地并实施,为中国的可持续性塑料回收拓展新模式、新领域,并充分总结经验,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2022-12-29 王菡娟 作为全球塑料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我国每年产生废弃塑料6000多万吨,其中30%左右被物理回收利用。每年有大量软塑包装被填埋或焚烧,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6024.html 1 全链条循环体系助力软塑重获“新生” 36,02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