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教育在线

让非学历教育回归普通高等教育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1月30日   第 10 版)

马胜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人才是创新的不竭动力,体现为人才的知识储备和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和更新,需要终身学习、持续学习。为此,去年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非学历教育管理规定(试行)》,意在发挥高校高层次人才汇聚、学科健全、教学规范的优势,方便居民持续学习、终身学习,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调研发现,普通高校举办非学历教育积极性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居民轻视非学历教育,削弱了高校举办非学历教育的积极性。与普通高校的学历教育学生比较,社会人对非学历教育学生不看重,甚至鄙视和歧视。如,用人单位往往唯学历评判和录用一个人,而对其实际能力不太关注,学习过程的“学历”成为评判一个人能否获取就业工作的必要条件,学习过程的“学历”越高,则意味着有更多机会找到满意的工作,发展机会更多,升职升迁更快。

非学历教育市场鱼龙混杂,影响了高校非学历教育的办学积极性。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技术的普及和产业结构调整,人们选择职业的观念不断转变,继续学习、业余学习的积极性很高,非学历教育市场广阔。适应这一需求,社会上以非学历教育为核心的培训机构数量逐渐增多,个别机构的教学水平差或带有欺骗性的机构影响了非学历教育的声誉。譬如,有的校外机构为了拥有更大竞争力和更多生源,和高校进行合作,把办事处设在校园内部,机构拥有了生源,高校收取了费用。也有的打着名校的旗号进行欺骗性的非学历教育。还有,一些市场化机构假借名校的名气进行虚假宣传,在社会上造成了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被假借高校既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监管,也无权监管,既败坏了学校名声也扰乱了非学历教育市场。

此外,教育主管部门注重考核高校学历教育质量,导致高校过于看重学历教育的学科建设、教学质量,课题经费和论文级别等,争创“一流学科”“双一流学科”,竞争硕士点、博士点,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非学历教育。部分高校老师则顺应学校发展,注重申报高水平的课题、撰写论文,不屑于参与或不关注非学历教育。

如何让非学历教育回归普通高等教育行列?

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普通高校人才培养关系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关系到一系列国家重大人才战略实施。非学历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普通高校服务国家人才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的重要渠道,是推动全民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是贯彻中央决策部署、落实人才强国、强化人才“四个服务”的实际行动。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将非学历教育办学质量纳入普通高校的评价考核,引导高校重视非学历教育教学。引导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

实行非学历教育办学“放管服”。非学历教育属于“职业素养”教育、半市场化教育,需要办学自主权和教学经费;鼓励高校尽快制定“非学历教育”发展计划,明确收费标准、规范评价体系,确保非学历教育收费透明、办学规范、制度严谨、流程标准。

鼓励高校开展非学历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治学严谨、规范的优势,并借力“校+”整合校内外资源,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鼓励高校加大教师参与“非学历教育”的考评权重,提升教师参与非学历教育教学、实践的积极性,让“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让“非学历教育真正回归普通高等教育”。

规范非学历教育市场。制定科学的非学历教育质量考核标准,在评估体系与评估标准的建设过程中,突出职业特性、教学(课程)设计与实际岗位的一致性与互动性,突出岗位技能的培训与岗位胜任度的量化考核,以切合企业发展对岗位的实际需求。针对教学内容对学员进行评估,参考结果设计培训课程体系;对非学历教育质量实行定期评估和动态监控制度,将评估结果作为“办学资格”“招生规模”的参考,彻底清理“不合格”“不规范”的非学历教育机构,打造新时代的非学历教育品牌。

(作者系河北省政协委员、河北经贸大学教授)

2022-11-30 马胜祥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4611.html 1 让非学历教育回归普通高等教育 34,61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