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以来,《人民政协报》推出“中华文明探源·何以中国”系列报道持续引发热议,将近年来关于中华文明溯源的讨论再次推向高潮。在我看来,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策划这一专题并开展集中报道,以呈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延绵不绝的历史进程,回应了时代主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正如该系列报道开栏导语所说:“通过探访解读全国性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梳理描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蜿蜒绮丽的脉络,以呈示华夏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文明何以不朽。”这体现了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重大部署的贯彻和落实。
系列访谈中,专家们的翔实解说让我们更加系统深入地了解了第一次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良渚文化,充满奇妙、浪漫而独具个性的三星堆文化,担当了中华文明探源坐标和基石的殷墟文化,等等,无不为我们提供了审视当下、思考未来的重要启示。
在系列报道中,殷墟考古的专访把我们带入了90多年“大邑商”的探寻之旅——探寻中华民族刻入基因血脉的文化自信之根。就在一个月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时说,“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话语为我们打通历史的中国与当代的中国、立足中华五千年文明、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提供了根本指导。
在系列报道中,我们领略了三星堆文化——一个曾经在中华大地上存在了2000多年的文明的苍茫背影。三星堆文化对中原文化、殷商文化有选择性地吸收,并在拿来之后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改制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这正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绵延不绝的奥妙所在,也是今天读懂中华民族、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把钥匙。
在系列报道中,良渚考古的标志性意义尤其令人振奋,80多年来几代人薪火相传,承载的是赓续中华民族历史文脉的情怀。今天,中华文明的起源上溯到五千年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但包括考古学在内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仍然任重而道远,立足五千年中华文明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这应当是“中华文明探源·何以中国”系列报道给予我们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文史哲》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