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甜甜 本报记者 胡方玉
历经11个小时的艰难谈判,所有条款逐项过审、双方连夜取来各自公章加盖,终于签署了和解框架协议——几个月前的这个夜晚,让安徽文德控股有限公司合肥公司总经理王琛永生难忘:这一纸和解书,终于让市值数十亿的大项目得以正常运转。
调解纠纷:公正客观化解矛盾
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2020年8月,王琛所在的企业与另外一家同行联合运营某个大项目,但在执行过程中,双方对股权配比、融资方式等产生了分歧,意见越来越大,甚至准备对簿公堂。
“企业维护各自的利益,是再正常不过的商业行为。但是纠纷不解决,互相的消耗就越来越明显。”王琛回忆说,在彼此争执不下的那几个月里,项目全面停工,不仅无法按时交付使用,而且对于双方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等都是巨大的消耗。
僵持近半年之后,王琛在律师的提议下求助于安徽省工商联。很快,省工商联调解委员会派出专人负责与双方沟通、从法律的角度答疑解惑,并且给出中肯的建议和解决办法,全程免费提供各种咨询服务。而正是因为调解委员会客观公正的立场和对法律知识的讲解,专业意见非常有说服力,使王琛充分意识到哪些诉求是合法的,甚至还连带着解决了企业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令他倍感欣慰。
经过调解委员会一个多月的调解之后,双方企业决定各退一步,在2021年4月30日凌晨1点多钟签署了和解框架协议。而当时这场耗时11个小时的谈判,就是在省工商联的会议室里进行的。调解委员会专班人马全程陪同、端茶倒水,甚至还为所有参会人员提供了盒饭。
很快,项目全面恢复运营,工地上轰隆的机器声、工人们带着汗水的笑脸,都让王琛感慨万千。此后半年,项目竣工交付使用,所有账款如期支付,在疫情之下保障了企业的稳健发展。“真的特别感谢工商联的服务,至今他们依然跟我们保持密切的联系。今后,希望还能多给我们开展一些法律知识讲座或者政策宣讲,让企业有更多的获得感。”
为企服务:优化服务稳定经济
事实上,化解纠纷、扮演“和事佬”的角色,只是工商联日常工作中的一部分。2022年2月7日,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改进工作作风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大会,出台《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创建一流营商环境的意见》等惠企文件,传递出以一流营商环境服务企业发展的强烈信号。随后,全省启动“新春访万企 助力解难题”和“优环境稳经济”等活动。
为贯彻落实大会精神,安徽省工商联积极作为、强力推动,每季度开展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让民营企业家从要素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政务环境、创新环境5个方面评价16个省辖市的营商环境,并纳入省委、省政府对各市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在市委书记、市长季度工作会上通报,以此倒逼营商环境优化,助推各地加大营商环境优化力度。
政府优化营商环境如何,市场主体最有发言权。安徽省工商联建立了“周调研、月报告、季总结”工作机制,完善“面对面”联系企业制度,广泛倾听企业心声,及时反映企业诉求,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每月至少向省委、省政府报送一次涉企问题清单及对策建议,每季度梳理汇总走访调研、领导批示、问题解决等情况,形成问题清单闭环管理,充分发挥了工商联桥梁纽带作用。
上下协作,才能整体推进。在“周调研”活动中,省、市、县三级工商联以辖区内商会企业为重点,力争实现“四个全覆盖”,即本级常执委企业全覆盖、直属商会副会长以上企业全覆盖、直属会员(团体会员)全覆盖、反映诉求企业全覆盖,兼顾大、中、小、微各类规模企业。省工商联积极发动企业家副主席、副会长参与走访调研活动,并加强对市、县工商联的指导,将走访调研情况纳入对企业家副主席副会长的年度履职评价,以及对各市工商联的年度综合评价体系。
在不少人看来,工商联就是个养老的地方。而现年57岁的合肥市包河区工商联党组书记史道云,却依然是充满工作激情的“拼命三郎”。“民营企业家是自己人,民营企业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史道云把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把“一改两为”落实在行动上,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全心全意服务民营企业发展。
为了能够及时准确反馈企业诉求、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史道云在“一改两为”会后第一时间召开党组会议,研究贯彻落实意见,组成3个调研组深入企业开展大走访大调研解难题活动,梳理汇总了28家企业在融资、用地、用工、政策支持、经营方面的诉求60多个,反馈到包河区“营商办”,给市区领导“访企解困”提供精准指引;为了解决“融资难”,他主动联系区金融局,牵线促成2022年首场项目资本对接路演在5月27日举办,4家会员企业的科技创新型项目现场路演,10家会员企业现场观摩,十几家投资企业现场达成意向性融资6.41亿元。
实干出实绩,全省各级工商联积极主动作为,为同级党委、政府改善营商环境、助企纾困当好助手,得到广大民营企业的普遍好评。根据全国工商联近期发布的2022年“万家民营企业评价营商环境”结果,安徽省首次跻身全国前十,位居第八,标志着安徽省优化营商环境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