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华夏周末

仙游画派及其现代转型探论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1月12日   第 08 版)

《童子喜春图》中国画 叶新喜 作

《绝壁通途》中国画 林仲祖 作

作者:刘北一

学界已有成果中,对“闽派”“闽中画派”“闽习”“诏安画派”“李耕画派”等概念的梳理较为充分,如吴其生、黄叶等对诏安画派及仙游画家的讨论。王来文、童焱、郭勇健等具体说明了“闽派”与“新闽派”的概念。相关研究在分析论证何为“闽派”时,以时空线索及省内区域地理分布作为分析维度,具体说明“闽派”与“闽籍”、“地域性”与“时代性”的逻辑关联,厘清了对“闽派”的一些模糊认识,并进一步提出由“闽派”到“新闽派”的“移动说”,从题材、意象和符号的视角说明挖掘闽派元素对“新闽派”艺术发展的艺术、文化与时代价值。

在此基础上,福建省内地方画派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就莆仙地区艺术流派的讨论,已有成果除对古代画家诸如李在、曾鲸、吴彬等的研究之外,对现代画家的关注以李霞、李耕、黄羲等为主。若与诏安画派的相关研究成果比较,有关仙游画家群体的梳理及对“仙游画派”的理论建构仍有待进一步深入和明确。2001年中国美术馆曾举办“李耕画派暨莆田市书画展”,展览开幕结束后即组织了研讨会,与会学者对李耕及莆仙地区书画艺术的特色给予了肯定。这次展览及研讨会引起了美术界对福建水墨画发展情况的重视,包括现场的发言及会后的专题性文章报导,尤其就流派、画风及内涵表现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莆仙地方美术资源丰富,美术作品主要以民间信仰、历史典故为主题,既表现了传统的人伦道德、文化及信仰观念,又凸显了鲜明的地域性美术格趣。受此风气的影响,仙游水墨人物画十分盛行,一些人物画家亦擅长庙宇彩绘创作,表现仙佛传说、孝义经典、民间故事等主题。黄叶从莆仙地区民间信仰的视角讨论国画艺术繁盛的因素,“三教合一”的包容性构成了该地文化上的多样性,由此逐步培养了大众对绘画艺术的喜好。如贺婚、祝寿等民间习俗对绘画创作的影响,这种题材形成了大众喜闻乐见的审美意趣,亦表现端肃家风和激励上进的教化意义,这对理解仙游水墨人物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梁桂元在讨论李耕画艺时曾提出仙游画派的概念,认为“仙游二李”(李霞、李耕)为仙游画派的创始人,其充分融合黄慎、上官周、华喦、仇英、梁楷、曾鲸等前人的艺术风格。他进一步说明在“二李”的影响下,由黄羲等人进一步传承发展。陈玉顺、郑工、郭勇健亦曾说明仙游画派的兴起与仙游“文献名邦”“书画之乡”等文艺传统的关联。由此可以大致梳理出仙游画派的基本概念,源于莆仙地区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地方书画艺术传统悠久,民间美术活动繁兴,加之闽派传统画家诸如黄慎等人的艺术影响,逐渐促成了仙游画派的形成。主要以李霞、李耕为开派人物,李霞的作品风格强烈,笔力雄健,墨色浑厚,造型古朴,在画面构成上追求奇巧的艺术效果。李耕的画风多变,以劲挺的线条、清瘦的造型及丰富的场景塑造著称,画面具有浓郁的民俗意趣。继任者黄羲受潘天寿、吴茀之等人的邀请,曾赴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1957-1972)。在传统人物画题材、笔墨及线条表现的基础上,黄羲践行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内涵,在人物画创作中吸收写生造型因素并将之充分内化,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对学院体系的人物画教学产生了影响。黄羲是“二李”画艺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风格更为清润,造型准确生动,墨线变化十分丰富,设色清雅,重视人物神情的描绘。《牧羊女》在传统人物画风格的基础上,迎合时代发展主题,画面中一劳动归来的年轻女性,右手提篮,左手抱着羊羔,回首观望与母羊“舔犊情深”的急切神情构成了生动的画面情节。草帽、箩筐、镰刀等细节刻画生动,画家以古装技法描绘现代服饰,重视线条的节奏变化及笔墨的晕染效果。作为继任者,黄羡得家学渊源的艺术启蒙,后受到学院体系的重要影响,在从传统到现代的探索中重视写实造型与笔墨精神的融合,创作包括古典人物、田园意趣、西北风情等主题,墨与色交融共生,线条节奏变化丰富,寻求造型与构图上的视觉张力,空灵、玄幻与禅悟的意境,营造出了一种时空交错、幻影重叠、墨色交融、符号共生的艺术情境。

作为仙游画派艺术的传承者,沈默与郑永庚继承了闽派画风中“古拙”“浓厚”的气质,沈默曾得李耕面授画艺,郑永庚是黄羲门人。此二人的笔墨挥写不拘一格,或勾写,或点渍,或泼洒,或浓墨重彩晕染。沈默的作品常墨中调胶,运用“积”“染”的方法追求通透、浑厚、稚拙的笔墨趣味。他关注现代水墨题材,如对城市环境及区域文化形态的表现。《阳光》以广西侗族村落为题,在传统民居的掩映中,圆木上一群放学归来的儿童正在交流嬉戏,人物的衣着及瞬间的动态、表情描绘准确生动,全画空间层次丰富,墨、色富有生机,展现了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郑永庚的创作回归到“渔”“樵”的人文主题,他的作品《钓之乐》横向构图,与传统题材相比,作者没有采用以山峦、溪流、树石为背景的全景式描写,即便是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仍然以大面积留白的形式,展现了天地浩渺、清冷孤寂的艺术气氛。郑永庚的作品却通过局部取景的方式,以健朗的笔墨刻画渔人怡然自得的心境。人物淡然的神情、微张的左手与隐现的钓竿蕴含着一触即发的“势”,蓑衣狂放的笔势、小舟横向挥出及草帽鱼篓重墨点写进一步烘托出全画的生气。虽为局部小景,却展现了无限的机趣。郑瀚林师承黄羲门人仇拔,作品《罗汉图》墨色浓重,笔力豪放,干湿手法娴熟,构图设计巧妙,线条富有弹性,尤其重视人物表情的个性化处理,塑造出明心见性的主题内涵。

当代画家更是仙游画派艺术风格的重要发扬者。除人物画之外,仙游画派传统画家亦在创作中旁及山水、花鸟等其他主题,在传统题材与风格传承的基础上,仙游画派的现代转型充分吸收多元审美因素,尤其受到美展制度、学院体系的重要影响,在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翎毛走兽类皆有精彩表现。

李清达、李晋等传承者,对“二李”的艺术风格进行了创新发展。李清达的创作关注人文题材的现代转化,《家计不忘子读书》表现的是望子成才的美好期许,一长者神情严肃正在教读,孩童双膝跪地双手抱书动态拘谨,似带有委屈情绪,与窗外嬉戏喧闹的同伴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观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正传达了严师苦读的教化意涵。林仲祖、林永林、傅振文的山水画创作关注时代风貌。林仲祖的作品《绝壁通途之三》描绘了高耸矗立的悬崖峭壁,记述了郭亮村勤劳质朴的村民为开拓生命之路付出的数十年的艰辛。画面少施色彩,以水墨的浓淡皴染崖壁、云气、天空的色调及质感变化,穿行在崖壁中的公路与车流是画面中的点睛之笔,更通过独特的视角表现了时代的发展变迁。林永林的作品《通途》描绘了穿行在崇山峻岭间的高速铁路,述说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为生活带来的便利,画作同样以巨碑式的山峰层层推进,闽中多山峦,遥望远方的民居与群聚的高楼,对自然与城市、乡土与时代进行了图像诠释。傅振文的山水画追求平面化与装饰性意趣,画作《灵景清幽图》线条遒劲、墨色润透,奇石古松形态恣意,远山近水营造诗画新境。叶新喜的工笔人物画题材新颖,风格鲜明,其在传统《婴戏图》的基础上,以屏风、芭蕉、建筑等进行幻象分隔,造成时空上的错觉,身着古装的儿童却透露出现代气息,尤其是面部五官的细微刻画,小戏班的角色与大红底色及古朴的色调又透露出浓郁的地域性美术风格。郑路迅的花鸟画笔力雄健,设色及造型生动,格调雅致,朦胧悠远,追求“物我两忘”的人文意趣。刘元模将“家园情感”作为创作主轴,以北极熊、熊猫等走兽类入画,重视动物形态、神态、毛发质感及所处环境的细微刻画,亦有工写结合的泼彩风格融合,展现自然界的生机大美与人间挚情真爱。当代画家的创作选题广泛,关注时代与社会风貌,在追求艺术个性的同时,形成了仙游画派多元的风格呈现。

(作者系艺术学博士,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2022-11-12 刘北一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3656.html 1 仙游画派及其现代转型探论 33,65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