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华夏周末

让戏曲艺术“活”起来、传下去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1月12日   第 05 版)

▲刘莉沙

▲河北梆子《穆桂英挂帅》剧照

▲河北梆子《嫦娥奔月》剧照

◀裴艳玲先生传承的“京梆两下锅”《响九霄》剧照

◀在河北梆子现代戏《吕玉兰》中饰演吕玉兰

刘莉沙 口述 本报记者 张丽 采访整理

■编者按: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历史与深厚传统。全国政协委员、石家庄河北梆子剧团团长刘莉沙,从传统戏曲剧目《李慧娘》《杜十娘》《嫦娥奔月》,到现代戏剧目《女人九香》《吕玉兰》《百合岭》《黎明前的星光》等,塑造了一位位经典人物,演绎着一个个经典故事,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熠熠生辉。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戏曲艺术形式来传播中华文化,推动传统戏曲特别是河北梆子的传承与发展,刘莉沙说这是她始终坚守的职责与使命。

每当在演出时听到看到基层百姓的叫好声掌声时,我都备受鼓舞,内心不自觉地流露着一种满足感与成就感。

我从小喜欢戏曲艺术,自12岁进入石家庄艺术学校学戏后,开始正式步入戏曲领域,从此走上了从事戏曲艺术工作的道路。我之前接触京剧较多,被分到学校的河北梆子科,是我第一次接触河北梆子。记得当时听的是《龙江颂》中的唱段,立即就被它高亢嘹亮、慷慨激越的唱腔所感染,心潮澎湃,心绪久久不能平静,怎么会有这么昂扬的唱腔!从那时开始,我逐渐喜欢上了河北梆子这一古老的地方剧种。

学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到石家庄河北梆子剧团,排演了很多剧目,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每天不是在排练,就是在演出。剧团去基层演出比较多,不光是在城市中演出,还有大半时间是在乡村,平均每年下乡演出200来场,一直从正月演到年底。

几十年下来,我几乎走遍了河北的各个城区与村庄,深切感受到基层百姓对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戏曲艺术的喜爱。每当我们唱《大登殿》等人们熟悉的唱段时,很多台下观众都能跟着一起唱起来,很是一派热闹的场景。去外地或者国外演出,总会有家乡人走到后台站到我们身边,说听着河北梆子,就会想起家乡的味道。是呀,地方戏曲,何尝不是一种乡愁。

几十年的基层演出,我能真切感受到基层百姓对文化生活的强烈需求。于是,百姓在哪我们就到哪,只要百姓想看戏,我们就搭台演戏。在十里八乡、田间地头,都能听到河北梆子的声音。哪怕只有一位观众,我们也会坚持基层演出。长年的基层演出让我们有了很多老戏迷,他们的很多后代更是成为我们的新戏迷。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交通更加便利,很多农村戏迷为了多看一场戏,甚至直接自己开车到城里观看演出。

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很多优秀传统剧目,都是经历了时间与实践的历练。特别是随着河北梆子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做好优秀传统剧目的整理与传承,也成为我们的重要职责。裴艳玲先生曾演出的《钟馗》《响九霄》,贾桂兰、马金凤等先生演出过的《穆桂英挂帅》等,这些经典剧目我们都一一整理出来,使之更好地呈现在舞台上。比如《响九霄》,在京剧《响九霄》基础上我们改编为“京梆两下锅”,京剧与河北梆子同台演绎,一经演出就受到专家与观众的好评与欢迎,当时连演几天场场爆满。这也可以看出,很多优秀传统剧目都有着扎实的观众基础,是老百姓们所喜闻乐见的。

戏曲在表现革命历史题材、弘扬革命文化上也有着独特的优势。我生长在军人家庭,从小就受到红色文化的熏染。《红灯记》《铁道游击队》,还有河北革命题材的《地道战》《地雷战》《雁翎队》等,无论是小人书,还是电影戏曲,都让我对革命题材故事耳濡目染。这里有身边家人的故事,也有很多革命先辈的事迹,让我始终对这些革命英雄心怀崇敬。

我所在的城市石家庄,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解放的第一座较大城市,并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以城市为中心的人民政权,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何深挖红色文化资源,以戏曲艺术形式更好地推动红色基因的传承与红色文化的传播,成为我的使命。近年来,我们根据真实故事,整理并创作了《黎明前的星光》等讲述石家庄解放时期的革命历史题材剧目。从去年开始我专注于整理石家庄革命斗争中牺牲的第一名共产党员高克谦的英雄故事,他大义凛然、为国捐躯,牺牲时年仅19岁。都说剧本是一剧之本,有了好剧本,才会有好故事;有了好故事,才有可能创演出好剧目。

时代在进步,传承戏曲也要与时代同步。用戏曲艺术来反映新时代新风尚,弘扬主旋律、吹响新号角,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义不容辞。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民。因为常年在农村演出,我们见证并参与了乡村所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历程。于是我们创作排演出《女人九香》,讲述了农村姑娘九香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的故事。我在剧中饰演九香,对这一人物角色没有太多生疏感,因为感觉就是在演绎身边的人与事。我演得熟悉,台下百姓看着也亲切。这部剧登上舞台后,获得很多人的喜爱,并获得 “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等。

这也让我体会到,戏曲的创新,在守正基础上,还要观照当代人的情感。特别是当作品演出结束、观众走出剧场时,仍能让观众回味甚至引发思考,最终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进入新征程,我们正在创排一部有关驻村第一书记带领村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努力建设新农村的剧目《山韵》。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乡村振兴的故事,讲好与人民息息相关的故事,可挖掘的可歌颂的好故事很多很多,而如何发现、如何挖掘、如何用戏曲艺术的形式演绎好,则需要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俯下身来深入人民、深扎基层。

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戏曲是人的艺术,河北梆子作为活态的文化形式,需要有人来活态传承。作为戏曲表演工作者,作为政协委员,我始终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沉甸甸的责任,所肩负的党和人民的期望,致力于戏曲的传承与传播。每年我都会走访调研很多地方,去调研新时代戏曲人才特别是地方戏曲人才的培养。其中怎样把人才留住,怎样培养出更多的角儿,是我关注与思考较多的问题。人才断层是戏曲传承发展所面临的艰难局面,也是石家庄河北梆子剧团所面临的难题。2021年,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剧团与石家庄艺术学校携手,创办了2021级河北梆子委培班,招收了32名少年学员,这些学生都在10岁至15岁之间。通过文化知识以及专业戏曲表演和演奏的学习,这批学生进步迅速,为剧团解决人才断档、青黄不接的问题发挥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当然,戏曲也是“角儿”的艺术,还要以演代训,积极为青年演员提供当主角、挑大梁的机会,让更多的青年人才坚守住戏曲这块文化阵地。

戏曲传播也需要活态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近年来,我带领剧团积极探索以文旅融合形式推动戏曲进景区。比如根据河北井陉县于家村的历史文化创排戏曲作品,获得很好的反响,下一步将以沉浸式表演来反映这一传统村落的故事。景区景点,除了美好的自然景观,还需要深厚的人文景观。好景区还需要好故事,用一个个故事将一个个景点串联起来,既有诗意又有远方,在文旅融合中,更好地推动戏曲的传播。

2022-11-12 刘莉沙 张丽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3644.html 1 让戏曲艺术“活”起来、传下去 33,64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