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惠娟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是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更是义务教育法赋予政府的法定职责。我始终认为,只有加大省级统筹力度,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才能逐渐成为现实。”学习二十大精神,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教委一级巡视员孙惠玲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样的学习体会。
在15年全国政协委员的履职生涯中,“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一直是孙惠玲矢志不移建言呼吁的关键词。
1 见证均衡推进
“没有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我们的优质均衡是不完整的。让农村地区的孩子一样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和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一样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全社会重视和支持义务教育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了。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危房、大通铺等问题基本解决,特别是许多中西部农村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实现质的飞跃,现在,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最漂亮最好最安全的建筑就是学校。”孙惠玲深有感触地说。这十年来她眼中义务教育最大的变化就是两个字——均衡。从全面普及到均衡,再发展到未来的优质均衡。
时光倒回十年前。2011年,我国全面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以下简称“两基”)。在此背景下,2012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到2020年,全国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市、区)达到95%”。
十年来,国家通过实施“全面改善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等重大项目,着力解决“乡村弱、城镇挤”问题,缩小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距。这一成就的背后离不开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顶层设计。
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义务教育改革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中央、国务院对办好义务教育作出全面系统部署,先后出台《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从布局规划、学校建设、经费投入、教师队伍、学校管理、质量评价等方面完善义务教育政策保障体系。
如今,“两基”成果得到了切实巩固,义务教育“重中之重”地位进一步凸显。据教育部公布的官方数据,2012—2021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从99.85%进一步提高到99.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始终保持在100%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从91.8%提高至95.4%;2021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辍学实现动态清零。特别是中西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在全面实现“两基”的基础上,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均有了进一步提高。
一次云南调研的经历让孙惠玲印象深刻。2008年,孙惠玲跟随全国政协调研组去位于中越边境的云南文山州调研。当时,文山州还是一个比较贫困落后的地方,而让孙惠玲感动的是,政府对教育十分重视,学校的硬件软件水平都相当不错,“应该说举全州之力,打造了一个教育高地。”但是,她在另外一个地方调研时看到的校园景象就相差很远。而今天再去,她发现情况已经变了,当地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提升,环境相差不大,都很好。
未来如何向优质均衡迈进?是摆在新时代教育人眼前的新命题。
“没有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我们的优质均衡是不完整的。”孙惠玲表示,随着全国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更多目光投向“高质量”:从重硬件建设,转向更重软件内涵建设。这就需要在师资队伍建设、经费保障、办学行为、教育质量、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着力。“从强调效率向追求有质量的公平转向,从单项性办学标准向综合性办学标准转向,从低水平均衡向优质均衡转向,从单一质量观向全面质量观转向,从‘政府管学校’向‘政府办学校’转向,从学校的被动发展向主动发展转向……”从2008年起,天津市政府启动了两个教师培养项目: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和农村“265”骨干教师培养工程。“所谓265就是在农村的学校里培养200名市级学科带头人、600名区级学科带头人和5000名校级学科带头人。”孙惠玲强调,“这些项目旨在让农村的教师队伍成长起来,带动农村教育发展。”
2011年,孙惠玲提交的《强化省级统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提案获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优秀提案奖。因为对教育均衡的关注,她曾先后两次参加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主持召开的座谈会,并就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特殊教育作专题发言,相关建议被纳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从中长期战略规划的高度再次明确,在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优质均衡,到2035年,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市、区)的比例达到95%。
“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依然相对落后,城乡之间教育依然存在很大差距,优质教育资源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是现实存在。深入学习二十大精神,作为教育工作者,更要绰厉奋发,坚定不移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孙惠玲说,优质均衡的实现,是需要政府层面加强统筹才能解决推动的大事。她期待,未来进一步加大政府层面的统筹力度,进一步聚焦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大教育经费保障力度,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让二十大报告中所提及的“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照进现实,让农村地区的孩子一样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一样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一样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亲历“双减”前后
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孩子们的成长生态正在逐步改观——博物馆、艺术馆、体育馆里孩子们的身影多了;学校的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劳动课开得丰富多彩了。家长们焦虑的心也在平静下来、脚步也慢下来,陪伴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谈及教育均衡,不得不说培训机构治理。
“为什么家长都愿意送孩子去培训班?”这是孙惠玲调任教育局伊始,最为关心的事情。
2005年的一个周末,分管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孙惠玲带着几位同事去了当时在天津一家很火的、家长普遍追捧的培训班听课。让孙惠玲至今印象深刻的是,在那节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上,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竟然被老师设计了五六个“阅读理解”选择题。她留心观察身边上课的孩子,大多都提不起兴趣,有的根本就坐不住。“二年级的孩子正是培养阅读兴趣和情感的关键期,如果将很好的文章割裂成一个个的应试题,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完全违背了教育规律。而且对于七八岁的孩子来说,周末是要尽情玩耍的,但却被送来参加培训,他们坐不住,没兴趣,也就不难理解了。”几次深入培训班“听课”的经历,让孙惠玲心里很不是滋味。教育人的直觉告诉她,这种上课模式不符合教育规律,不仅浪费孩子的时间,还消耗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耽误了孩子的成长。
也就是从那年起,孙惠玲开始真正地关注调研培训班的问题。
2008年3月,孙惠玲首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两会,开始了为教育发展鼓与呼的全国政协委员履职生涯。那时,在教育组的108位委员中,孙惠玲是唯一一位基础教育领域的委员,激情满怀的她倍感使命光荣,心想一定要为基础教育发展做些事儿。
2010年3月12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教育界政协委员座谈,征求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和建议。孙惠玲作为基础教育界委员代表参加座谈。会上,她谈到了要规范针对中小学生的校外培训问题。“培训班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但不能本末倒置,不能搞成独立于学校教育的另一套教育系统。”
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些校外培训机构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开展以‘应试’为导向的培训,增加了学生课外负担,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甚至扰乱了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社会反响强烈。良心的行业不能变成逐利的产业。对校外培训机构要依法管起来,让校外教育培训回归育人正常轨道。”这句话让孙惠玲再次坚定了在培训机构治理这个话题上深度调研持续呼吁的信念和力量。
在电视上、地铁上、公交上到处都是培训机构的广告。孙惠玲发现,很多机构的广告宣传带有明显的营销性质,有的语言很有“煽动效应”。比如,有广告直接打出“努力一暑假,开学当学霸”“你来,我教你的孩子;你不来,我教你孩子的对手!”“这些宣传无形中助长了社会焦虑。”
当年5月,孙惠玲随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调研组赴安徽调研。她提出在相应的规范办法和机构设置标准出台之前,至少要有一个负面清单,即列出哪些事情是不允许培训机构做的。在随后召开的“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孙惠玲在发言中指出培训机构无序发展、监管缺失是造成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过重的原因之一。她建议规范培训机构业务范围,以缓解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的现象。
让孙惠玲至今难忘的一个时间节点是2021年3月6日。那一天,习近平总书记专程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培训乱象,可以说是很难治理的顽瘴痼疾。”
这句话掷地有声。彼时,孙惠玲已经从教育界别调至民进界别。“我虽没在现场,但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后,内心激动万分。”在孙惠玲看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到了老百姓的心坎里。
4个月后的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全国吹响了“双减”的号角。
教育部很快明确,“双减”是2021年部党组的“一号工程”和教育督导的“一号工程”,全力推动。其实,培训机构治理工作,是教育部多年来一直推动的工作。但由于培训机构治理还涉及其他多个部门,治理难度比较大,收效不明显。而中央发文后,“双减”工作雷霆万钧,让新学期的义务教育迎来了深刻变革。
自中央发文后,孙惠玲在天津市教委的工作中有一段时间具体负责“双减”推进工作。在她看来,整整一年过去,“双减”成效有目共睹,教育正在逐步回归育人本质。据教育部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根据第三方对全国32个省份75万名师生及家长的调查,79.42%的学生未参加学科类培训,93%的家长表示学科类培训支出减少,其中76%的家庭培训支出减少一半以上。孙惠玲也欣喜地发现孩子们学得认真、玩得开心了;周末多了亲子互动的身影,孩子们的成长生态在逐步改观……
“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是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可以预见,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全国各地教育人怀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无论城乡,孩子们将更广泛地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孙惠玲说。